致读者:5月14日发行的《江津日报》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刊登记者谢洪均、金小琳,通讯员唐海玲、武金巍采写的《“桥梁铁军”用心浇灌“科技金果”》通讯,报道我局承建的江津迎宾长江大桥工程建设情况。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核心提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日前,江津迎宾长江大桥189米主塔封顶,以优美的身姿展示在帅乡儿女面前!这背后,是大桥的建设者们,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苦心钻研大胆创新,勤奋拼搏劳其筋骨,不断倾注心血苦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9项知识产权,其中有5项是发明专利,4项是实用新型专利。他们用心浇出了耀眼的科技金果!
5月9日,本报记者深入江津迎宾长江大桥工程项目部采访,探寻这座闪耀着科技之光、精品之质、效益之果的大桥,走进这支智慧执着的“桥梁铁军”!
2012年2月15日,中建六局江津迎宾大桥项目部总工王殿永,领到了一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这份证书,是对王殿永等人科技攻关的肯定,是对中建六局江津项目部独立自主创新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桥梁科技发展的肯定,它将永远地载入中国桥梁发展的历史乃至世界桥梁发展的历史!
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是中建六局江津迎宾大桥项目部自主完成的《长江上游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该研究开创了长江上游桥梁建设领域的先河,也是桥梁建筑行业这次获得的特具代表性的国家科研项目,一举获得了国资委600万元科研立项经费。
而这,只是中建六局江津迎宾大桥项目部建设科技大桥的一个缩影。
“迎宾长江大桥施工所用的大型临时设施从研发到设计,再到制造安装成型,整个过程都是我们独立自主完成的。”看着这一摞摞专利证书,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的王殿永展开了思绪和回忆,也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几个故事。
【桩基】
岩石钻孔困难很多
小直径水钻来解围
2009年10月24日,150万帅乡人民久盼的迎宾长江大桥,在我区领导、交通人、建设者们非凡的胆略中,豪迈地拉开了主体工程的建设鏖战!
自江津迎宾长江大桥项目部成立以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人员深知,江津地处长江上游,其山峡相间、水流湍急的地理特点和多雾、酸雨的气候条件,对大桥的建设都是严峻的考验。
没有既循的路可走,长江上游公铁两用桥的建设还是首次,许多困难无法想象……
“越是困难越能显出我们的智慧,越是挑战越能检验我们的水平,克服各种困难,我们要建成固若金汤的‘百年大桥’,实现双方的共荣共赢。”项目经理黄克起表示。
王殿永告诉记者,江津迎宾大桥是中国建筑建桥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工程,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将填补中建建设领域技术空白,对提升国内同类桥梁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面对沟壑纵横的江滩和岩石嶙峋的山坡,36根30余米长3米直径的桩基就是一个施工难题,项目经理黄克起安排相邻桩基先尝试同时施工,确定可行再大范围排开9台机械,保证了南岸18根桩基施工;
可北岸近40米的岩石钻孔,周围没有道路,无法进驻大型机械,申请炸药爆破手续漫长,已经来不及了。项目总工王殿永在调查后发现重庆地区多山,本地常用小直径水钻在岩石上钻孔。于是,他大胆地将这种水钻引入到粉房湾大桥施工中,代替了炸药,出色完成了北岸18根桩基施工。
就这样,大桥的建设者们,以工地为家,以艰苦为荣,卧薪尝胆——吃、住、干在工地。春迎狂飙,夏顶烈日,秋战烈风,冬抗严寒,拼命大干!春节仅休1天,连续地高强度施工作业,终于在2010年2月完成了桩基施工。
【承台】
“借鸡生蛋”注浆止水
开创长江大桥施工先河
桩基施工虽首战告捷,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长江汛期即将来临,必须赶在洪峰到来之前完成承台、塔座、第一节塔柱施工,才能在汛期正常施工。
离汛期还有2个月时间,可按照设计方案,承台采用混凝土围堰法施工,就要1个月以上时间。
一边是项目业主“快快快”的连声催促,一边是施工人员“难难难”的摇头叹息,项目总工王殿永大胆提出采用房建项目深基坑施工中的注浆止水帷幕法,直接放坡开挖,得到了项目经理黄克起的充分认可。
在经过可靠的注浆止水试验后,主墩承台基坑开挖了,5台挖掘机24小时连续作业,7天完成了基坑开挖,注浆止水帷幕法成功了,开创了长江大桥无围堰法承台基坑施工的先河,《粉房湾长江大桥承台开挖施工方案比选与实施》还在《世界桥梁》2011年03期上发表。
【浇筑】
和特大洪峰“赛跑”
抢占5个月建设工期
时间定格在2010年4月28日。长江的汛情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江水已浸入施工承台底标高,水位还在不断地上涨。
大家知道,如果不能赶在洪峰来临前完成浇筑,大桥建设将被迫停工5个月。
是抱着侥幸心理等到明天江水退去,还是与江水赛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项目经理黄克起身上。
“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必须立刻浇筑!”黄克起在了解了近期水文情况后,果断决定,立刻行动。
时间就是命令!在黄克起带领和指挥下,项目员工连续奋战三天两夜,顺利浇筑完成了6.5米高的承台。
滚滚长江肆虐无忌,水位疯涨,最终在超过承台底标高2米的位置,停住了!
建设者们赢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重庆2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短短几天就上升了10米。大桥建设者们以强硬的作风战胜了汛情,抢占了5个月工期,赢得了重庆市委市府、江津区委区府领导对中国建筑品牌的高度赞誉。
【主塔】
1天“长高”1米
偏差不超过0.1米
大桥主塔屹立在耀眼的阳光中,主塔塔身为直径500米的圆弧,向世人展示着优美的身段,述说着建设者们的辛勤和汗水,以及科技、节能的结晶。
可大家不知道,主塔曲线线形控制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工程塔柱在横梁施工前属于悬臂结构,最长悬臂达70米,倾斜的悬臂结构塔柱自重加上爬模的重量,会使塔柱有一个向内的挠度,外侧的混凝土有受拉开裂的危险,同时受气温和日照的影响,也会使悬臂的塔柱出现变形,导致定位困难。
为了提高施工进度,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主塔模板采用液压爬模,模板的设计、分节、组拼方式都是需要克服的新课题。尤其是索塔外侧的凸角要做到线形平顺,美观大方。要求对模板进行精确地设计。
施工中,技术人员根据设计给出的曲线公式,精确计算出每一节段的控制点坐标,再充分考虑挠度和温度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预偏值,选择合理的定位时间,解决线形控制和平衡的问题。
王殿永告诉记者,为了减少偏差,建设前,通过电脑建模型,模拟临时支撑结构,不断预演试验。每一节塔柱定位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影响和变形因素,科学精准测量,事先预偏1~2厘米,然后不断回位,再通过后来获得发明专利的1000t级宝塔型混凝土桥塔的水平预顶力施加方法,对塔身进行主动支撑,最终,全曲线混凝土塔桥线性偏差不超过1厘米。
同时,为了绿色施工,节能环保,横梁的支撑架采用装配式钢管支撑架,下中上横梁循环使用,仅此一项,就节约了60余万元建设成本。建设者们还针对塔身形状自行设计了塔吊和电梯的附着,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节能环保。
大桥主塔最高施工层面189米,脚下就是汹涌奔流的长江水,没有几年高空作业的经历是万万不敢轻易爬上去的。
33岁的项目主测负责人腾照明患有严重的恐高症,面对主塔1天1米的升高速度,腾照明真的有些吃不消了,同事们也都纷纷劝他换个项目缓解一下。
“我们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一个梦么,不就是想亲手在咱的长江上建一座大桥吗?现在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大家都没有放弃,我怎能放弃?”像腾照明一样,大桥建设者们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为“双百”大城市江津的融城跨越发展,倾注心血,奉献智慧!
【吊装】
桁片拼装不对称架设
独辟其径攻技术难题
吊装是惊心动魄的难关!
钢桁梁每节重400余吨,塔高189米,吊装跨径897米,吊高垂直50米。长江湍急,巨浪翻滚,环境恶劣!北岸跨越两条铁路,地处偏僻、道路不通,南岸位于江边漫滩、地质疏松,两岸地形迥异。吊装难度、危险不堪想象!
让黄克起、王殿永头疼的是,钢桁梁倒梯形独树一帜设计、桥址处两岸反差极大的地形,都决定了架梁方案无法采用常用施工方法。可如果采用整节段吊装的设计方式,耗费人力、物力不说,可行性也不高,显然此法也行不通。
在这个节骨眼上,到底该怎么办?哪种吊装方式最可取?王殿永努力让自己那颗焦灼的心平静下来。晚上,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从船厂码头到运输航道,从三峡船闸到架桥吊机,各个细节都不惧冗繁深入研究,凭借多年的架设经验,他眉头一展,心中有了方案。此时,已是凌晨4点。
第二天一早,王殿永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说服了设计,并征得了各位专家认可并最终敲定:将整节段吊装改为桁片拼装,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地提出南北岸不对称架设的方案,南岸由交界墩开始向主跨悬拼架设,北岸在主墩开始向两边对称架设,不仅可避免北岸跨越铁路、在乱石中生根搭设支架的难题,还能有效利用南岸的地势、化劣势为优势。
清晰智慧的架设思路,周密可行的技术措施,获得了重庆桥梁专家的一致认可,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建设者们运用智慧,凝聚力量,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迎宾长江大桥荣获主要知识产权一览表
授权项目名称
|
知识产权类别
|
国别
|
授权号
|
建筑结构模板变形缝专用支撑系统
|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ZL 2010 1 0518558.0
|
建筑结构模板变形缝专用支撑系统
|
实用新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ZL 2010 2 0575328.3
|
1000t级宝塔型混凝土桥塔的水平预顶力施加方法
|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110398586.8
|
一种用于施加1000t级水平预顶力的横撑顶推装置
|
实用新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120502044.6
|
用于墩柱施工的工具式移动外架
|
实用新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120500115.9
|
一种墩柱的施工方法
|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110398095.3
|
上下双层隧道近接施工开挖方法
|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210036630.5
|
一种极小净距隧道后行洞开挖方法
|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210036640.9
|
一种极小净距隧道后行洞开挖施工结构
|
实用新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2012200556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