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 | 中建网群
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
公司理念
责任理念
文化长廊
六局建设报
杂志专刊
公司快讯
首页>> 和谐企业>>文化长廊
唱响中原大地的嘹亮战歌—— 记铁路公司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建设者们
发布日期:2013-03-07字号:[ ]

 

漫长的石武线,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中建股份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部二分部的同志们,是我局优秀的铁路建造者。他们日夜坚守在布满钢筋、砂石料的制梁场,穿梭于麦田草地见泥泞坑洼的小路间,作业在高高的900T箱梁上……风沙吹黑了他们的脸颊,工具磨粗了他们的手掌。他们却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创造着我局铁路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惊人的奇迹,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瑰丽的华章。

 

攻坚克难,从零开始,奠定坚实根基

0810月,石武项目的“先锋队”来到了河南临颍——这个远离喧嚣繁华的偏远小城,满眼望去尽是一片荒凉,坑坑洼洼的小路,起起伏伏的草地和麦田。他们暂住在火车站旁一个不起眼的小旅馆,潮湿的房间,昏暗的灯光,每天五块钱一个人,就这样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同志们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精心地测量、选址、征地;与专家研讨、协商,科学地规划布局……一个月后,项目的同志渐渐多了起来,大家就在定址的附近租了民房,当地的民宅,层高、间距窄、见不到阳光,洗过的衣服几天都凉不干,只能裹在电热毯里烘到半干直接套在身上,放在地上的皮箱没几天便覆上了薄薄的绿霉。当地的水质含泥量较大,需要沉淀几个小时才可以使用,项目部小徐的一件纯白色毛衣,没洗几次就变黄了。

大家知道,这个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要珍惜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提高效率。项目经理殷鹏下了死命令“必须在元月一日进场!”制梁场的临建结构复杂,项目部总工徐伟杰、副总工李增山多次与专家商讨,带领项目上有关负责同志到其他制梁场去参观学习,设计了最为合理的布局,制定了规划图,按图分工施工,修便道,打地基,布线,铺轨。短短两三个月,项目部和制梁场初具雏形。那时天气已寒,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井没打,连吃水都是问题,要从距离几百米远的拌和站往回抬,两个人抬一桶,每天往返数趟,持续了二十多天。制梁场地上满是电线、管桩,彩板房内的水泥地面没有干,卫生条件也比较差。临颍是小县城,货品不全,项目部的很多生活用品和办公器材都要许昌去采购。铁路施工战线长,涉及到的征地问题比较复杂,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就征地款项等问题与农户沟通到位,工程初期产生些许误会,项目书记王显安带领几个同志日夜奔走,与有关部门交涉疏通,不厌其烦地向农户解释说明,终于将误会逐一化解。

环境差,条件苦,项目上的同志们都能克服,最令他们忧心的是技术人员的短缺和经验的缺乏。制梁场是高铁技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它的建成,将极大地提升我局铁路施工综合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六局的第一个制梁场,是六局拓展铁路事业的里程碑,它承载着六局上上下下几千人殷切的期望。待处理的事情琐碎而繁杂,制梁场认证迫在眉睫,同志们坚定地将目标锁定为一次性通过认证,因为二次认证要在两个月后才能进行,前期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会严重拖延施工进度,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他们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放弃了和亲人团聚的宝贵时间,坚守在一线,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项目部和制梁场的很多管理人员都是从外引进的铁路领域的专业人员,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制梁场,经验相对较少。刚毕业没几年的学生们更是坦言“我们对制梁场连最起码的感性认识都没有。”鉴于这种情况,项目部聘请了具有多年建设制梁场经验的韩振江和王国站担任制梁场的总工和副总工,进行培训和指导。项目部还专门修建了大会议室,所有人员,集中办公,有了问题便于及时沟通交流,大家常常一起加班到深夜。忙的时候,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睡觉的时候把调成振动的手机紧紧攥在手里,生怕出现紧急情况误事,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制梁场的认证一是实地核查,主要考查持续生产合格品的条件;二是成品检验,对制梁的试验,外观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项目班子精心部署,将责任落实到人,完善奖罚制度,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直到四月,临颍制梁场成功地一次性通过认证。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迎来了辛勤付出的成果。回忆当初进场的日子,他们只是憨厚的摸摸头发,说一句“确实苦,人都不是铁打的,不过咬咬牙就过来了。”

 

勤奋好学,积累点滴,书写筑路传奇

他们是如此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在学校都是优秀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可是在现场经验上与年长的技术人员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紧固螺丝,分正扣和反扣,熟手瞟一眼就知道,生手则需要分辨一会儿,试验一下,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才是最需要掌握的地方。在制梁的初期,新学生们由于对工序了解不够深入,总是会犯些这样那样的小错误,制梁的速度提不上去。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请教熟悉流程的制梁场总工韩振江。韩工经常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尽可能丰富地提供材料,分别带到现场给予指导,为了更有针对性,每次只带一个人。下雨不赶工的时候就把大家集中在一起,用投影仪形象地讲授。制梁场副总工王国站也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这些即将撑起六局铁路事业未来的年轻人。

为了使他们尽快地熟悉制梁场的全部流程,项目班子研讨提倡“一人多能”,起初是定人定序,等过一段时间后,将每个人的工序对调,争取让大家把所有的工序全部吃透。制梁场现在已基本形成工厂化,流水线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熟悉每个环节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大家都牢记殷总的教诲“人就要趁年轻多学习,跟进跟进再跟进,遇到困难不怕,怕的是没有处理困难的恒心。”现在项目上的同志已经形成了学习的良好风气,晚上八点集体断网,交流一日的心得,打招呼也都是询问工作上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互相学习,发掘身边人的闪光点,不断地借鉴、吸纳,充实着自己。

制梁场的场长吕右刚和副场长朱文明都只有二十多岁,现在讲起制梁场都是一板一眼,头头是道。项目部物资部部长朱平是学法律出身,从未想过自己能主管7.1亿铁路项目的物资和设备。刚开始有些盲目,每天吃完早饭都去现场看,半宿半夜的奔波在砂石料和设备的供应厂家,现在的他,每样东西多少钱,款付到什么程度都一清二楚,从未因为物资供应不上而耽误工期,用他的话说就是要“供得上,管得好,责任心强。” 刘明昌、袁展展都是刚毕业的年轻学生,经常在50T的龙门吊上爬上爬下,老师傅们虚心求教,他们的目标,三至五年掌握全部设备维修的技能。正是项目部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年轻人成长得很快,张秋险、张辉、马云东等很多同志现在已经能独立承担起一定的工作任务了。

出了什么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很少抱怨。“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总给自己找借口,一味地强调客观因素,慢慢会磨灭自己前进的意志。”制梁场副场长朱文明说。诚然,施工看的是成果,拼的是速度,要的是效益。铁路施工提倡处处争先,他们在继承哈大“保二争一”精神的同时,石武线上的斗士们,更是将这种“不服输”的志气完美地发扬。1221,桩基、承台、墩身全部浇筑完成;210,完成标段内首孔箱梁的浇筑;518,仅仅用了15天时间拼装、调试完设备,与兄弟局中建八局同时完成标段内首孔梁的架设;8月,一百孔梁的领先架设完毕更是印证了他们当之无愧的“第一”,同时将这份拼搏的信念深深地镌刻在项目全体人员的心中。“人心齐,创奇迹”,正是项目部、制梁场众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务人员顶住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通力合作,团结一心,才接连缔造着石武线不败的“神话”。走在漫长的线下,触摸着整洁的墩身,抬头看看架起的巨大箱梁,项目部小徐不禁感叹“我有时真不相信,我们在那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么浩大的工程。”监理时常称赞“别看六局的队伍年轻,梁的质量绝对过硬。”可是大家心里清楚,与老牌铁路施工单位还存在着差距,这差距时刻鞭策着他们,进而转化为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动力,更坚定了同志们执着向前的信念和决心。

 

驻企为家,铭记责任,缔造铁路文化

铁路施工,哪里偏僻往哪里奔,哪里艰苦往哪里扎,同志们早己把石武线当做了自己的家。刚进场合作建立拌和站,合作方只来了技术人员,其他都是我们的员工,罐底没有绞栓螺丝,水泥罐进场没法安装,徐工和几个年轻同志用手扶着,灌混凝土,上螺丝。11月份已经寒气逼人,大家穿着棉大衣,没有一个人推卸这些本该合作方完成的工作,大家都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儿”,早一天安装完毕,顺利投产开工,都将带来巨大的效益。女同志更是丝毫巾帼不让须眉,晚上也坚持盯现场,有时一站就是一宿。年长些的同志微笑着称赞“谁说80后不能吃苦,我看这些孩子们都很优秀。”年轻人都说,“我们热爱这份工作,热爱铁路事业,工程干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现在走在路上,别人一问“你们哪去?”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回家。”一句简简单单的“回家”,饱含着、寄托了多少的浓厚与深沉的情感!

由于建筑单位的特殊性质,人员常年转战南北,项目上涌现出了不少模范夫妻、模范恋人。小朱和小刘是一对甜蜜的恋人,小朱有着扎实勤恳的工作态度,敢拼敢冲的工作热情;小刘则细心严谨,认真踏实。他们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上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一次检查中,他们陪同铁道部、中建总指挥部的领导视察制梁场,看着井井有条的制梁场,光滑整洁的箱梁,一位领导满意地拍了拍小朱的肩膀。小朱笑着望了一眼小刘,小刘微笑着点了点头。领导的认同,恋人的肯定,给了小朱极大的鼓舞。那一瞬间的画面是如此的温暖,让人窝心。用“爱企如家”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些模范夫妻、模范恋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早已打破了“企业”和“家”的界限,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挥洒在了六局的铁路事业上,那漫长的铁路线就是他们共同奋斗的见证。

同志们节约成本,大到合理计算配置施工布局、流程和工艺,大型机械的购置,大宗物资的采买;小到项目部人员的用电用水,电话费、汽油卡的管理,处处留心。试验室的男同志都会开拖拉机,车不够用,就自己用拖拉机把砂石料、水泥块等待检验的东西运回来。物资供应,层层把关,货比三家,公开招标,及时与工程技术部门沟通,试验室的同志们严格按照要求检测,未达标的产品坚决不让进场,予以退回。劳务人员选择经验多、能力强、诚信可靠的队伍,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定期进行技术考核,不过关的不予录用。项目部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与供应商和劳务队的人员吃吃喝喝。“行得正,说话才能有分量,自家的工程就得靠自己严格把关。”石武线打造的是“百年客专,百年质量”,各项指标要求都非常严格。抓质量就要从源头抓起,从细节审视。他们的浩然正气,是对六局负责,对中建负责,更是对广大人民的安全负责!

项目经理殷鹏、总工徐伟杰、副总工李增山、制梁场总工韩振江、副总工王国战等等很多同志都是我局引进的优秀人才。大家都说“加入了六局就是六局人了,一定要看好咱自己的场子,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能给咱六局丢人!”他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这个项目倾力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带来了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提升了我局铁路领域的业务水平;他们悉心栽培着年轻同志,锻造着我们自己优秀的铁路团队;他们融合了原有制度、文化与六局的传统底蕴,缔造出着崭新的“铁路文化”。

铁路公司就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但同志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谈起六局铁路事业的未来,大家眼中闪烁的尽是美好的憧憬。这支年轻的团队早已制定了缜密的规划,拓市场、抓管理、重人才、保安全、提效率、建业绩、出成果、创品牌、传文化,以质量打出信誉,形成自己特有的技术,打造真正的拳头产品。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沉,清楚背负的责任有多重,可他们就是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争第一”的霸气,“压不垮”的气魄,铸就出这般雄壮的“铁之魂”,驰骋于华夏大地。(宋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在远方问候母亲(李大鹏)
下一篇:感谢长江(流风)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中建六局纪委监督举报|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和减免房租事项信访联系人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22-24161600 传真:66310077 邮箱:cscec6b@cscec.com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八纬路219号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