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散淡,江水不止,依稀见船行,依稀见天茫。一年又远去,一年亦始初, 不知该如何述说过往的一年,也永远无法将所有的事情一一道来,且静对时光流逝与世事迁变。在13年伊始,连日看了一些如心灵鸡汤的东西,一些概念被击碎,心态也猛地变化着,愈努力去想明白和做明白“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愈发觉得其深意太重,没法界限也没有极限。无法预判13年将意味着什么,能否有一些深刻的变化或者靠近一些东西、确定一些东西,也许是因为喝了一些鸡汤吧,总觉得这一年似乎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如果说年龄给了一个人成长的界限,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是在简单地求索快乐、简单地追求理想、简单地趋之若鹜,无关现世如何、回忆如何、未来又如何,处在一种表层的状态,再故作深沉也是表皮之浮。通过年轻的积淀,眼界渐阔,心胸变宽厚,开始艰难的思考,启开萌味,才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与思想。崔永元曾说:“我们中国人就是浅薄的民族,就是不爱读书,就是不爱思考。”也许,不爱思考是中国教育的正真悲剧和败笔所在,所谓的才子们有多少人会思考、有思想,且有属于自己的思想?雅克.巴隆曾写过一首充满嘲讽而又温柔的诗:“神秘看不见根基/我给你十天的时间考虑/考虑令人发笑的事情/反复思考这个世界/思考快乐。”这首看似精悍平实的诗,实让人羞愧。如果给我十天时间思考这,反复思考这个世界,或许将一无所获,讲不出一条像样的道理或一句彻底的见地,因为我已失去了随时思考的意念、专心思考的习惯和开始思考的方法。与现实来往了这么多年,却只不过是常青藤的一根攀枝,早早失去了“若我依附,我将死去”那般的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也失去了“我已和心灵游戏太久,深知总会有一个对手同我争斗”这样的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原来,多少年过去了,不知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却切实地失去了一个人应保持的最初的自由和独立,一个人最初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猛醒后发现的一切背道而驰和失魂落魄的感觉一如我的心情和我的失落。对于过去的简洁,何故再做新的定义,作为千世里的一个微小个体,逐渐靠近着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不知如何依附混合也好、不知如何独立抗拒也好,将来路遥步细也好,大雨磅礴也好,只要始终背负着自嘲的精神就背负着独立的可能,只要还有追求就会有自由。
2013年始,申请了“大朋友”,想有个开始,好好把一件一件的事情做到彻底、也细水长流地做下去。当初回答你愿把自己比作什么的时候,写了:一本日历。因为在年末翻开12年的日历本时,曾给自己写了一段留言:“今日翻开日历,发现十二月有两周的表格是空的,盯着那些格子苦想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怎样都想不起来,一片云雾。只好写下了‘此处为再也记不起的回忆和时光……’这本日历整整记了近一年,翻开来有些清晰地写着什么时间,做了几件事,有过什么心情,去过哪些地方,处过什么人……一年将尽,一本日历足以见印记,却愈发觉得时光之珍贵,时光流失无声息……我想,该在接下来的岁月,善待时间,善待今日,善待心里的声音……” 这是当时切肤的感慨。也曾在12年的最后的一天无数遍地恋惜过12月31日,因为觉得它预示着油尽灯枯,一年又将成为过去。写完一本日历,一年也已终结,它是少有的岁月印章,而这种记录的能力将是岁月需要的能力。柴静说:“记录的困难不光是一个意识,不是打开一个镜头就在记录了,它其实是一种能力,我有时候也为自己缺乏这种能力而感到难受。”我赞同她的难受,相比起来忘记记录将会更加让人难受。我想让自己变得勤奋一点,少有抱怨、没有嫌隙,仅在告别岁月的同时尽可能地记录岁月。如果敬畏记录是一种知悉,曲尽其妙将是我愿追求的奢侈。
如果说还有什么额外追求的话,是希望在13年能持续地多读一些专业书,无论是轻阅读还是深研究,因为今晚又喝了心灵鸡汤,还在书上不经意刮见了几行字说的是钱学森先生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绘画水品很高,国画水平不亚于专业画家,音乐水平也很高,会管弦乐……一个人的生活因为阅读广泛而丰富,也因为阅读狭隘而受限。”其实我也认同,一个人确实可以有很多能量和多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正如在工作时打开的无数个并行的窗口,只要轻松地按着Tab+Alt,就可以不停地切换、任意切换,多次切换,切换情景模式也切换心智和情绪。
也许,一边守护着生活、一边皓首穷经、一边用心拓荒、一边追逐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遥途。
很难想象,经过无数个悠悠静待的清晨会让一人个变得怎样得平静。这个清晨,我平静地写下文字,平静地开始记录…… (局技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