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是中国的“桥都”。去年10月份,由中建总公司和中建六局联合投资12.8亿元、中建六局施工的重庆江津区粉房湾长江大桥将为山水重庆再添一座双塔斜拉大桥,这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中建历史上承接的主塔最高、跨度最大、功能最全、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也是中国建筑第一次在长江上建桥,见证中国建筑跻身国内一流建桥企业行列的里程碑工程……
这座桥,还是蓝图就有了太多的光环;这座桥,刚开始建设就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它扼守着重庆市“一小时城市圈”的咽喉、承载着148万江津人民“一桥跨南北、江津入主城”的梦想。这座桥是业主对中建六局多年来在桥梁领域执着奋进的回馈,也承载着中建六局实现新跨越,领军中建系统桥梁建设的理想……
然而,当2009年10月24日开工庆典的礼花散去,留给六局建设者的只是那静静流淌的江水和两岸落寞的江滩。只有实现了,才是真正的理想;只有做到了,才是实实在在的业绩;深谙其中道理的建设团队低调的开始了他们的艰苦耕耘。10个月过去了,当建设者们把20年一遇的洪峰踩在脚下,继续向更高处攀升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回首粉房湾长江大桥水下部分的建设历程。
一、开头也不难
开工典礼就是冲锋号,在好多手续、设计图纸还不是很完善时候必须开工,因为要实现一个目标——2010年长江汛期洪峰来临之前完成水下部分的基础施工,这是在总工期之外,业主给中建确定的唯一一个节点工期。项目部把这个目标锁定2010年5月31日之前主塔标高达到189m(近几年5月份最高水位为183m),根据历史经验,这是几乎不能达到的目标,六局人立下的是军令状啊!
压力出动力,2009年10月初,中建六局就成立了以孙立新副总经理为组长的粉房湾长江大桥前期工作组,工作组囊括了包括4个副总经理在内的中建六局基础设施部半壁江山的力量,形成了一个精干、高效的临时指挥部。资金先从基础设施部支出;管理人员迅速在各个项目部抽调;施工队伍在有限的资源内择优进场;没有路、没有电,一边开工一边解决,使用发电机也要保证开工……前期工作组的各位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作战员,工作虽忙,但是丝毫不乱。在主塔基础全面展开之后,业主领导脸上有了笑容,对中建的实力心存疑虑的监理变了口风,每天几百位市民站在江边围观:大桥真的开建了!
有几个日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2009年11月08日——南岸主塔冲击钻孔桩开钻
2009年11月16日——北岸主塔人工挖孔桩开挖
2009年12月08日——现场正式通电,进入施工正轨
2009年12月14日——第一根桩成桩,项目有序推进
有几个细节令人难忘而且感动:
前期线路初测是六局副总工兼基础设施部副总经理巩汉波负责操作全站仪,基础设施部的李津副总经理和徐利副总工负责后视点和跑尺,在被秋雨浇得浑身湿透之后,复核了桥位线路的具体位置。
负责项目部临建的李津副总,一个人用石头把皮尺压住一头,自己拉着另一头,进行办公区的丈量和放样。
负责北岸施工的小伙子吴昊,这个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用一根木棍担起两桶柴油,上船过江来回往返,保证发电机的运行。
……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六局的建设者有科学超前的筹划,有迅速果断的决策,有扎实稳健的工作推动,又显得不那么难。
二、赢在执行
2009年11月27日,中建六局施工的东北第一长桥——吉林省松原市松花江第二大桥竣工通车,项目经理黄克起征尘未洗,立即率队转战大西南,接手粉房湾大桥的工作。这个时候的粉房湾大桥施工,急需一个突破,就是形成大干快上的局面,为明年的主塔出水赢得先机。项目部先后采取了几项措施,并迅速起到了成效。
南岸共有18根直径3m的钻孔桩,高峰期共上了8台钻机,保证每台钻机施工3个轮次就可以完工;北岸18根人工挖孔桩,9个孔同时开挖,确保两个轮次完成桩基施工。
项目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的作息时间同步,确保随时做好管理和服务,现场不能耽误一分钟。
现场机械过多,用电超负荷,项目部主动关闭所有空调,必要时项目停电保现场施工,随后火速增加一条电缆,有力的保障了生产。
项目部自建的搅拌站,从回填场地开始,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建成投产,避免了对商品混凝土厂的依赖,掌握了抢进度的主动。
项目大干的局面形成了,岸边围观的百姓更多了,业主指挥长来项目现场的次数减少了,原来每周都要来转上几次的江津区蹇区长慢慢的几个礼拜才过来看一次。到2010年春节前,南岸的桩基础已经全部施工完成,北岸的人工挖孔桩已经全部成孔,成功避免了挖桩跨年度施工。
转眼到了2010年春节,正值南岸开挖承台,北岸桩基混凝土灌注。项目部副经理田国印把怀孕的妻子送到机场,自己主动留在了工地组织生产。从腊月27开始挖承台,整个春节现场就停了2天,过了春节假期,江津人民陆陆续续上班的时候,大桥已经有一个承台开始浇封底混凝土了。北岸的桩基础施工遇到了困难,施工队伍竟然在混凝土灌注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打了退堂鼓。关键时候,田国印带领工程部的学生军,带着项目部的机械工、电工电焊工等自有工人,接手了现场施工。从组织混凝土生产、驳船运输混凝土过江到混凝土接泵管、水下混凝土灌注,全部自己完成。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甚至自己去抬泵管,拧扳手,硬是完成了剩余的9根桩施工。到2010年3月10日,主塔所有的36根灌注桩全部完成了。
2010年六局基础设施部年会,给每个中层管理人员发了一本书,书名叫《赢在执行》,粉房湾大桥项目的建设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本书的涵义,那就是不论出现什么困难和意外,就是要执行,就是要做到。
三、和江水赛跑
桩基完成,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要达到出水的目标,还有一个硬骨头要啃,那就是承台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了实现目标,项目部自我加压,决定要提前一个月在4月30日完成出水目标,这在当时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给大家鼓足干劲,项目部于2010年3月12日召开了“大干50天劳动竞赛”动员会,提出“抓安全、保质量、抢进度,确保主塔提前出水”的口号,项目经理和施工队伍签订了责任状,设定了奖罚对等的奖金。同时,开创性的由生产副经理田国印代表全体生产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签订了责任状,确保提前出水,如果完不成指标,全体生产管理人员年终考核不合格。
但是干工作不但要有决心,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措施。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加快进度。在承台开挖的工艺上,设计院明确的出了图纸,采用自上而下逆作的三层混凝土挡墙,和封底混凝土一起形成闭合的围堰。这是一个稳妥的方案,但是耗费时间太长,资金投入巨大。技术人员仔细分析了当时水文地质情况:长江水位高于基坑底只有2m,周围的土层是透水性强的砂土层和砂卵石层。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方案出现了,采用自然放坡、分级开挖、注浆帷幕止水辅以水泵明排水的方式进行承台开挖。经过项目部的权衡,认为可行,随之说服了业主和监理单位、说服了保守的设计单位,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承台开挖,顺利浇筑了封底混凝土。
在现场进展的同时,其它部门也做好了混凝土连续浇筑的一切准备。2010年4月12日,四个承台、两道系梁、四个塔座,一共2万多方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开始了。
南岸承台每次浇筑3350立方米混凝土,次用60个小时,北岸由于要用驳船跨过长江,每次需要80个小时,只要是一开盘,项目部就形成全体总动员的局面,从工程、技术、试验、安全、物资、后勤等各个部门联动,既互相分工又浑然一体,分白班夜班两班倒,歇人不歇活,还要保证承台的品质。从组织砂石料、水泥的进场,到搅拌成成品混凝土、装船过江、到入模、振捣、冷却水降温、养生,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切实可控。在浇筑P4上游混凝土的时候,连续几天下雨,工程部长史国良就带领挖掘机司机守在现场,专门协调道路问题,不保证道路通畅决不回来;项目部领导陪业主监理去检查混凝土浇筑的时候,现场的一幕非常让人动容,中午一点多,新毕业还在实习期间的学生小漆,穿着雨衣,捧着盒饭,就站在雨中一边吃饭一边监督着工人施工,安全帽上的雨水流进饭盒,吃进嘴里,也浑然不觉。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过程控制严格,4个承台浇筑过程未出现任何差错,混凝土内实外美,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浇筑承台和塔座的时候,江水已经开始慢慢上涨,项目部还真有了和江水赛跑的感觉。尤其是浇筑最后一个承台的时候,当时情况是再等一天项目部自己购置的混凝土输送泵车就能到场,如果推迟一天,就能节约租赁汽车泵的三四万元的费用,等还是不等?项目经理黄克起了解了一下水文预报,毫不犹豫的决定,马上开盘。结果当天下午2点钟开始浇筑混凝土,下午6点钟江水开始上涨了,一晚上涨了近2米,超过了承台底标高1米多了。由于决策正确,这个时候混凝土虽然还在浇筑,但是混凝土面始终高出水面半米多,已经安然无恙了。
截至2010年4月29日,四个承台全部浇筑完成,截至5月14日,塔座全部完成,33天的时间内,共浇筑了立方混凝土,平均每天立方米。项目部赢得了和江水的赛跑,赶在洪峰之前,提前一个月零两天出水了。
今年,长江流域水势凶猛,局部甚至超过了1998年的洪水。当7月21日193m高的洪峰经过江津时,塔柱施工的标高已经到了197m;8月23日191m洪峰到来的时候,塔柱已经施工到209m,项目部需要做的只是在洪峰来之前,把江边施工场地上的小型机具和周转材料收拾一下,继续在钢栈桥上浇筑混凝土,笑看洪峰脚下过。
四、众志成城促履约
回顾起将近10个月的施工历程,当时承接工程时中建系统的领导对业主的承诺。自开工以来,原股份公司孙文杰董事长、股份公司刘锦章副总裁、官庆副总裁、马泽平助理总裁等股份公司领导和中建六局杨健董事长、吴春军总经理等局领导先后莅临项目部,对接地方上层领导,指导现场工作,慰问一线员工,给项目部的生产建设以强有力的推动,给项目全体员工莫大的鼓舞;股份公司投资部总经理周宇騉、基础设施部副总经理赵广建、股份公司科技部肖绪文总经理、中建六局王存贵总工等业务部门领导也多次到一线,帮助项目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细化具体方案,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六局的各级党团工会组织也多次在节假日、在重大施工节点深入现场慰问一线员工,使常年驻外的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正是有了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有了项目部的团结一致,粉房湾大桥的施工才能够顺风顺水,提前履约。
粉房湾大桥的顺利履约显示出了项目团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服输的精神,树立了中建六局在重庆市场的桥梁铁军形象,工程的扎实推进以及赢得的业主信赖,为中国建筑拓展西南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将大力弘扬中建六局桥梁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
良传统,以守正出奇、执着奋进的精神,一步步去实现中建桥梁建设史上的新高度。(王殿永撰文 靳春尚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