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感受之行车
春节将近,忙碌了一年,匆匆忙忙赶回了东北老家。
下车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哈尔滨的同学来接我们,去同学家的路上,感受了哈尔滨的夜色。
冬季的哈尔滨,用夜的繁华展示着北方城市冬的魅力。火车站对面就是漂亮的冰雕,路两旁也不时也有冰雕作品展现,冰雕中透出的灯光把冰雕显示得晶莹剔透,灯笼形的路灯也昭示着节日的喜庆,直让我们后悔没带相机拍下这华美的夜色。
第二天早晨去吃早饭时,飘起了雪花。
雪花落在车窗上,慢慢的融化了,即使不时开动雨刷器,风挡玻璃上还是有细水珠结冰,有时甚至会把雨刷冻住。我感慨的说,冬天不好开车啊,同学说,这还好点,就怕化雪结冰。为减少铅排量,哈尔滨采用乙醇汽油,这种汽油在燃烧时会产生水,水从汽车排气管滴出,造成路面结冰,开起车来就得小心翼翼。深冬天气两侧车窗会结出霜,倒车镜也不易看清,加上风挡玻璃上的冰珠,开车时视野模糊,同学说有时候只好摸索着开,像我这样的新手,根本就不敢上路。
家里离哈尔滨还有200公里,“连桥”(妻姐的丈夫,天津叫“担挑”)带车来接我们。
公路两边是白茫茫的世界,飘落的雪花、路边的积雪,被风吹起,在路面浮游,如在飞机上俯视多云的大地。通常,我们在大雾天气开车,近了才能看清路况,远了前方行驶的车就被埋在大雾之中,开起车来要小心翼翼。而在东北这种环境,和雾天开车正好相反,是远了清楚,近了反倒看不清。前面的车带起的雪飘舞起来,如果距离稍近,根本看不清路况,又加上路面冰雪光滑,在这种情况下超车成为很困难的事。
在家门口看到一辆车,是我以前从没见到的。一辆“东风”运输车,后面两个车轮居然是一块块厚钢板焊接成的,行驶起来在积雪的路面上留下长长的印迹。我认为是防止行驶起来打滑,老婆认为是为了清除路面坚硬的积雪,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对运输车的改造,都成为东北特色。可惜我没带相机照下来共享。
东北感受之“窗花”
无论室外多么寒冷,家里总是温暖如春。而当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差别过大时,室内空气遇冷凝结出的水冻结在玻璃上形成“窗花”。“窗花”从窗底如爬山虎向上蔓延,洁白晶莹,经常形成形状如各式枝蔓经络的窗花,如印象派诗画让人思维无限蔓延。小时候经常趴在窗户旁,慢慢向窗户哈气,使窗花按照自己的想法融化,留下印记,或者用手指在窗花上画画、写字。现在居住条件好了,室内温度过高,窗花没等形成就变成水珠了,但儿时的记忆却不像窗花那么容易被融化。
东北感受之吃喝
我认为南方人会吃,北方人会住。
八大菜系只有鲁菜属于北方菜,这和其文化历史有关。其他像粤菜、川菜、湘菜、徽菜等都是南方菜,我认为这和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四季如春,应季蔬菜多,也就有条件去琢磨怎么把菜做得精细了。南方人多精明细腻,大概与此有关。北方寒冷,到冬天能吃的也就土豆、萝卜、白菜了(现在用大棚是近几十年的事,不能和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比)。所以东北菜给人的印象就是东北乱炖、小鸡炖蘑菇、杀猪菜,做法比较简单,养成了东北人粗犷豪迈的性格。(个人观点,随便瞎说)。寒冷的北方,菜不易储存,于是就腌制,酸菜算是特色。但寒冷的有利条件是,肉容易储藏(现在冰箱普及是另一回事),南方也有办法,于是腊肉、熏肉就多。环境使人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
东北平原多农田,深冬时被大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世界。印象中这里5月份以后雪才会全部融化。城市里供暖期大概从十月到第二年四月,有半年时间。农作物基本就一季,农民忙碌起来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一年有半年闲,加上消费水平低,生活压力小。
我们搞建筑的,经常遇到四川、江苏、河北等施工队伍,很少看见东北的,也是和东北的这种生活环境有关。现在东北也有出去打工的,但还没见形成规模。
东北人不像南方人,出去打工的少。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耕作,忙活完秋收,基本就没什么大事,于是打麻将、喝大酒的就多。这里的酒度数都很高,一般都50度以上,以散装白酒居多,连饭店里也是这样。散装酒价位低,易于接受,也使喝酒成为很轻松惬意的事。这里喝酒都爱劝酒,这里人也酒量大,连女同志酒量也不低,让人刮目。
我酒量有限,很多同事都说我不像东北人。这我承认,当初第一次上老丈人家,因为酒量太差,老丈人对我的第一印象较差。为改变印象,我试着喝白酒,也就一二两的量,老丈人见难改变,也就默认了。既默认我的酒量,也就默认我这个老女婿了。
从喝酒能看出东北人的豪爽。老丈人一天三顿酒,每顿二两散装高度白酒,一瓶啤酒,雷打不动,遇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还会加量。我回来时客厅里摆了5箱啤酒,儿子数着,说,啥时候能喝完呢?丈母娘说,过不了初五就没了。果然,初四就又买了两箱,到初九喝光了9箱。我刚来两天还对付,也跟着一天三顿酒,都是啤酒,每次一瓶,多劝也就再加点,不会超过两瓶。我喝酒了就不爱吃饭,两天就受不了了,于是也懒得喝了,直接吃饭,家里人习惯了也就不强求。
我去看叔婶,叔婶说想文文想的很,所以这次也带儿子来了。也可能是无意安排,儿时伙伴也带了孩子来,七八岁,比我家孩子小不少,倒很成熟,说我家孩子喝饮料,他也就陪着喝饮料,我家孩子吃饭不着调,吃两口把感兴趣的吃完了跑到一边玩别人的手机游戏了,人家孩子就自己倒了啤酒喝,听说能喝两瓶,搞得我直咂舌。听表弟说表妹也是酒量不低,白酒也斤八的。不愧是东北人,厉害。偶尔二舅哥陪老丈人喝酒,两人聊起来没完没了,我吃完饭跑去看书,睡着了醒来,居然看见他们还在喝,还在聊。
到清河镇去看初中同学,同学都已成家,媳妇们也多到场。大家热热闹闹的喝着酒,说着久别的热情洋溢的话。又是白酒加啤酒,喝得昏天暗地。
酒后大家就打牌,有打麻将的,有打扑克的。玩到半夜,又张罗着去吃烧烤。我怀疑这么晚了,还是大年初二,还有没有人做生意。没想到烧烤生意还很火,即使同学和老板很熟,还是让我们等了半天。吃完出来时,已经凌晨两点,居然又看见一伙人进了烧烤店。让我感慨不已。
东北感受之严寒
东北今年的天气尤其寒冷。这两天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28度,看天气预报,海南最高气温零上34度,温差达到60多度。
严寒、深冬的黑龙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东北人爱美,在穿着上很时尚。尽管东北严寒,但穿着上都利利索索的。可能受赵本山春晚小品宋丹丹穿貂皮大衣的影响,经常遇见有穿貂皮大衣的,听说价格不菲(但给我感觉有点俗)。早些年时兴貂皮帽子,戴帽子的就多,现在不时兴了,戴帽子会让人笑话不抗冻。其实这种行为让老年人说就是“耍漂”(耍漂亮的意思,暗含贬义)。我不在乎别人笑话,但帽子比较单薄,出门逛街,没多长时间,头就冻的生疼,脸被风刮得生疼,耳朵也冻透了,把我冻得是缩头缩脑。还好我准备了棉裤、羽绒服,除了脑袋冷,身体的其他部位不受影响。出门时间不长,不时伸手捂捂耳朵,也就对付过去了。
丈母娘倒是习惯了,光手拎着菜都没觉得冷,我戴着滑雪用的棉手套居然还是感觉冷。
出门时间长,如不注意活动(比如适时揉揉身体被冻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就有可能被冻坏。容易被冻坏部位有耳朵、脸蛋、手、脚,被动坏的原因是被冻部位温度过低血液不循环导致供氧不足肌肉坏死,被冻坏的现象是皮肤表面苍白,被动坏的感觉是失去知觉,被冻坏的最大害处是受冻部位瘙痒,一直要过了春天才会好。
发现被冻后,不要急着取暖,那样就真的被冻坏了。解决的措施是立即揉搓被冻部位,最好是用雪搓,不停的搓。这个原理我不明白,不过家里冰箱里拿出的冻肉要是想缓冻快一点,不是用热水泡能快,而是用冷水泡,是不是和这个一个道理呢,医生应该能解释明白。还有一个方法是从电视上看的,用心窝暖,我没被暖过,不知好不好使。
所以我们上小学时,由于教室取暖设施不好,老师上课到中途,如见我们太冷,就命令:跺脚。于是大家一起跺脚,让脚暖和起来。也不能总跺,一来影响学习,二来用粘土砖铺的地,砖缝里都是土,跺起来尘土飞扬。
课间休息,我们除了在外面疯跑疯闹,经常两个人对着踢脚,还有口诀: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学习游戏两不误。
教室里是烧炉子(后来有锅炉了),我们就从家带来了粉条、土豆片烤着吃,教室里弥漫着淀粉的清香。现在想起来,就是缺少点孜然。
这种气候戴眼镜的最不划算,一进屋眼镜片上就是霜,啥都看不清。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一次天气太冷了,因温差变化大,金属和玻璃热胀冷缩系数不一样,我戴眼镜由于是金属框的,眼镜片居然冻裂了。
买回的芹菜,出菜市场时还是新鲜的,走了不到10分钟的路,到家时芹菜叶已经被冻透了;这里到冬天很少用冰箱了,阳台就是很好的大冰箱,尽管密封着,因为没有暖气,存放的东西直到暖春时才会融化。不过因为老丈人有喝凉啤酒的习惯,啤酒放阳台又怕冻成冰,就一直开着。
东北感受之文明小镇
从哈尔滨沿松花江向东,过巴彦、木兰,就到我的老家通河。通河紧邻松花江,原属松花江地区,松花江地区撤消后,划归哈尔滨地区。小县城不大,城镇人口5万多,全镇人口25万多。
县城不大,也好打理,好像也就两条大街(还有其他街道,没影响力),一条通江街,一听就明白,南北向,能到江边,一条中央大街,东西向。这两年车多了,居然路口也有红绿灯了。前年“二连桥”带我们一家去漂流,虽然他有驾驶技术,却没有驾照,但交警见了他还是很熟稔的样子,还打招呼,让我们感到要是在这个小县城严格执法还真面临很多阻力。
主要街道就两条,打理起来方便,县里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回来的路上见横幅上还写着国家级文明城镇的字样。县城确实很美,街道干净,空气清新,灰尘少,晚上看夜空,繁星满天,令人心旷神怡。不像在天津,星星基本都休息,月亮基本戴面纱,再者无论怎么关窗户,屋里几天不擦也一层灰。
这里夏天非常凉爽,是度假的理想地方,尽管白天温度达到30多度,但晚上睡觉不盖被还容易着凉。夏天时江边广场成为休闲、娱乐、小吃的理想去处。
这回回来一直没机会去江边广场看,临走前一天上午,实在忍不住那份挂念,自己溜达着去了。居然见叔叔站在一边听老头聊天,模糊听说是有关伊拉克的。能看见认识的人很不容易了。见下江不远有一简易土堆,叔叔说是溜冰用的,过去看了看,设计的还不错,坐着小爬犁,顺着用冰块砌筑好的几个转弯滑道,能从顶上一直滑出很远,一块钱一位,可惜我没带零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开心。
中午吃完饭,鼓动着老婆,带着儿子和舅哥家孩子,揣着零钱,赶紧跑到江边滑冰。江水已经冻得很深了,反复冻融形成的冰,晶莹剔透中带着好看的裂纹和气泡。去年外甥在冰上玩的时候,我拌他一跤,结果额头上立刻出了个大包,照相时都清晰可见,把妹妹心疼够呛。
几个人在人造滑道中滑起冰来,很有滑沙、滑草的刺激感受,且价格便宜,着实让我们疯玩了够。
东北感受之行车(2)
好长时间没见到三叔了。
其实每年我都会尽量赶回老家过年,只是三叔家离县城太远,去一趟很不容易,这次听说前一阵婶子身体不适,心里惦念,一家三口就赶去了。
县里离镇子120里,上学的时候,回家要先坐2个来小时客车,到镇子离家里还有12里路,交通很不方便,坐出租很贵,就自己想办法回家。
自己想办法回家的办法就是向着家的方向走,碰上有回家方向的农用车,就搭顺路车,搭不上就走回家了。农村人都很实在,我们招招手就让我们搭车了,一般很少走回家。记得一次上大学时从哈尔滨回来,已经是半夜了,就摸着黑向前走。天上繁星满天,而地上却是漆黑一片,没掉沟里还算幸运,临到家了才听到有人说话,好像是一对小恋人,让我感觉安心不少。
现在回家方便多了,马路上出租车明显多了。我们和别人合租了一辆车,怀着思乡之情出发了。
深冬的雪,被车碾压成硬硬的冰雪,一直到明年开春才会融化。这样的路有些滑,开快了突然刹车车会掉头,也就是所说的“漂移”。路窄时,还要停下来错车。遇到没有冰雪的路面,裸露的砂子被快速行驶的车带起打在车底盘,发出沙沙的响声。路两边是收获后白茫茫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皑皑世界,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从我记忆中,回家的路就是这样的,积雪,颠簸,狭窄,好像除了这条路,再没有其他回家的路可走。但一路上间断显示的“哈肇高速第*合同段”和路两边堆积的砂石料让我们想象着下次再来时路的变化。
看来道路确实要拓宽了,路两旁已经有被伐剩的树墩零星散落,还有的树干上被人用红油漆打上大大的“×”,很像房屋拆迁时的“拆”字标记,唯一和房屋拆迁不同的是大树不会说话,无法改变被拆的命运或多要点拆迁费。
一路颠簸,到镇里时表妹联系了车来接我们,看到接我们的车,我有些疑惑,一辆“QQ”车,司机旁边一个大人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后面坐了两个人。 “QQ”车本来就很小,后面坐了两个人,已经满了,而我们是俩大人带一个半大孩子,这像是接我们么?
我们来的时候租的车是“现代”,相比较来“夏利”、“QQ”等小型车来讲,宽敞一些,而且我拒绝了司机“孩子不收费”的提议,才使我们免了再等人之苦,坐车也宽松些。现在这种情形,让我无所适从:再找车吧,时间紧,也不方便,不找车,这也没法坐啊!
司机好像经常处理这种情况,让我们在后座交叉坐着,再抱着孩子,结果这辆“QQ”车连大人带孩子加司机一共坐了8个人,车开起来,抓安全工作的我不禁担忧起交通安全来,也体会了超载所面临的无奈。
一路上,一些木业、矿业、菌业等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企业在路边林立,农场归属林业局后,一些企业多了起来,不知经营得怎么样,让人不禁想起了电视剧乡村爱情里围绕招商引资引发的一系列搞笑故事。
三叔家离镇里30里,比我家还远18里。拥挤的出租车因人太多倒是不冷。三叔家搬家了,家里宽敞明亮,好在出租车认识三叔家,要不我连三叔家都找不到。
叔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几个儿时伙伴带着孩子来,大家说着儿时的笑话,谈着曾经的往事,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
在东北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屋里的取暖绝对没问题。这比南方城市好得多。南方城市没有集中供热,即使有电暖气之类的取暖设施,也不方便白天黑夜的用,屋里总是感觉阴冷。我记得在福州时碰到福州人坐火车去东北过春节,他的理由是东北屋里暖和,冬天好过。
现在通河建设的很漂亮了,到清河镇,因为觉得楼房建设要比通河宽敞些,还有月牙湖,道路好像也比县里多了两条,所以感觉比县里建设的还要好。
我喜欢这里的雪,这里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