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的吴官正同志,退休后依然保持勤奋本色,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满怀着对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思考,对为官的警醒,对为人的哲思。从40余本“走走、看看、想想、议议”的人生体会和一百多幅反应所见所闻、所忆所思的铅笔画作中截取片段,集结成册,就有了这本《闲来笔潭》。
虽然号称“闲来之作”,讲述的也多是身边的人、事、物、情,但里面所包含的感悟和形成的思考却是认真和严肃的;虽然表示“写的东西像一个潭,一般不大,深浅也无标准”,但是这个笔墨形成的思想之潭却蕴含着打动人心、发人深省的暗流,让读者共振共鸣。
从微言中得大义,于无声处听惊雷。是读者阅读这本《闲来笔潭》时最深刻的感受。
这是他生活经历的缩影。
以前读过《远在江湖忆旧踪--记吴官正的几件往事》的纪实文章,了解他曾经家贫如洗,更因此发奋用功,了解他经过风雨、受过磨炼,尝过人情冷暖,却始终坚定如一。此时再品他的片段自述,心中别样体会、感慨万千。
人们不会想到他曾因为家贫而被亲戚嘲笑“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的过去”(《难忘那夜秋雨》),不会想到他儿时连过生日都是奢望(《生日》),不会想到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九年没回家过一次春节(《过年》)······但是人们看到了他从穷家少年到清华学子,从基层工作者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这里面的艰辛奋斗、孤独求索,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只从他的字里行间寻到蛛丝马迹,“困难也许是幸福的开始,贫苦也许成为日后的财富···成功者通常能够克艰破难,从不怨天尤人,不愤懑境遇不顺,总是迎着困难前行。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条苦难之路。”(《给三草的信》)正是他的坚定执着、勤奋刻苦,才让他逆境成才,以大毅力成就大事业,也在基层和群众工作中学到共产党人的基本品质和干部工作的宝贵经验。
这是他政治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从政生涯的点滴故事,在山水花鸟中的真情实感,还是对古今中外政治实践的探讨评析,都体现了吴官正同志为官数十载的政治智慧,对青年干部坚持原则、服务群众的政治期望,和他自身对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政治理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在吴官正同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出身贫寒,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因此更加了解百姓疾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便身居高位,也不改初衷。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他始终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在内心中修建“一座无形的修德安民的长城”(《康熙看长城》),对领导干部敷衍塞责和其他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深恶痛绝,对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不吝赞赏,这在他书中《两次发火》、《山茶花开》等多篇文章都有所体现。
不仅心系百姓、情系人民,吴官正在书中还表达了他对为官的“忐忑”,手握权力不是为了安逸享受,不是为了亲朋谋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百姓的福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政时严于律己,为官后管束亲朋。他曾经对让他帮忙安排工作的亲戚说“我在位时没给亲属办过事,没用手中权力为亲戚谋私,退下后也不能利用影响为亲戚办事,否则害了你们”(《路要自己走》),他曾经在退休后朋友看望他,向他拜年的时候“想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的群众、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很是不安”(《过年》)。工作时勤奋刻苦、安逸时牵挂百姓,公私分明、爱憎分明,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党性和高尚情怀。
这是他人生哲理的思考。
书中有审慎的政治智慧,也有充沛的人文情怀,有严肃的伦理反思,也有对科学的趣味探讨。他会讲故事,讲自己的,讲他人的,清新朴实,娓娓道来,故事里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真挚情感,或感人肺腑,或耐人寻味;他会写散文,思路开阔,情感丰沛,看似自由随意的寥寥数语,往往给人很多思考和感悟,连王蒙在看过之后都会慨叹“这是纯文学”;他会写科学人文类的小随想,“一分为二”、“0”、“数字”都会成为他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妙趣横生;他还会画画,画作中不拘题材、不论内容,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皆可入手,既有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八哥聚会》,也有表达当政者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环境的《沙滩鹈鹕》,还有抽象的、反映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生肖几何图……彩色铅笔成为他另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也让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他是一位领导,书中充满了政治智慧,他也是一个常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文气息。人们常说,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吴官正,这个不普通的普通人用一本《闲来笔潭》打动了我们。
作为一个退休干部,他在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施政理念,让后来人勿走邪路、少走弯路,作为一个普通老人,他在回忆自己度过的岁月和走过的轨迹,给青年人带去人生的启迪。廉洁自律,在位时不计得失;宁静淡泊,退位后从容自如。他用文字和图画品味人生,感悟生活,自然质朴又饱含哲理。《闲来笔潭》,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随感。(中建城建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