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为响应首个“中国品牌日”,作为央企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担当时代责任的魄力再次显现。
中国90%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3/4的重点机场、3/4的卫星发射基地、1/2的核电站、1/3的城市综合管廊等,国内“高、难、急、险、重”的重点工程项目,都出自中国建筑之手;巴基斯坦白沙瓦-拉合尔高速公路、文莱淡布隆大桥、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巴哈马海岛度假村等,国际的品牌影响力大增,一个个令世界各国人民自豪的地标性建筑,也是由中国建筑建设的。在世界各地,伴随着中国建筑35年来树立的优质品牌形象,蓝色的“中国建筑CSCEC”品牌标志早已融入人心。
纽约汉密尔顿大桥
巴哈马海岛度假村
这是中国建筑在全球“拓展幸福空间”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建筑”品牌的最大褒奖。数十年来,凭借高超技术、优异品质和诚信履约,中国建筑用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中国品牌乃至中国形象赢得信任、赢得荣誉、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广阔的空间。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中建人正在将自己的品牌之梦打造成为国家名片,担起国家的品牌梦想。“中国建筑”的品牌故事既是一家全球最大投资建设企业的经历,也是时代的注脚。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建筑群项目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增强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国党和国家向来高度关注品牌发展,并一直将品牌放在国家战略的至高点。党中央做出“要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央企打造国际级品牌指明了方向。
中国建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和部署,将打造“中国建筑”品牌,助力“中国建造”品牌作为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结合投资建设行业特点,准确定位,引领行业进步,创新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务求工作实效。
中国建筑自2006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486位,历经十一年奋进,2016年跃至第27位,位居ENR全球承包商首位;连续2年获得世界三大著名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一致授予的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荣获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对此,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官庆说,“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必然具有享誉全球的品牌与极具影响力、感召力的企业文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建筑”品牌形象获得国内市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逐步成为“中国建造”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建筑”品牌连续5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在国际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英国著名品牌管理和评估独立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2016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中位列第44位;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品牌建设优秀企业”称号。
品牌之魂
中国建筑深刻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文化与品牌共生一体,互为表里。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以文化为重要依托,加快品牌建设的步伐,高起点、高水准地设计品牌工作体系和工作计划,重点做好了品牌体系搭建、品牌影响与文化内涵互通、品牌推广与文化宣传一体等关键事项。
伴随着中国史无前例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疾风暴雨的洗礼,中国建筑在传承中创新,在竞争中突破,品牌和文化建设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过程。
1996年,中国建筑在国内建筑行业率先导入CI战略,实施文化融合与品牌统一,强力推进“中国建筑”品牌建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形象基础和文化基础。特别是文化理念、CI战略、行为规范“三位一体”文化建设工程,对内成为集团品牌文化融合的突破口,对外成为同业学习的典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引领国内建筑企业形成一股打造CI形象的旋风,有力促进了建筑行业文明施工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形象覆盖,中国建筑找到了一种通过视觉形象设计进行品牌建设与传播的载体,同时将CI战略与项目管理有机融合,首创出了“过程精品、标价分离、CI形象”项目管理新模式,以高美誉度、高强度、高冲击力的信息展示品牌形象,“中国建筑”品牌伴随着“花园式”工地的形象深入人心。
2012年,时值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建30周年之际,《中建信条》正式发布,此后又颁布了行为规范手册《十典九章》,标志着中国建筑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以“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核心价值观,以“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为精神内核的品牌文化体系正式确定。
此后,中国建筑连续推出了全国典型陈超英、《国企敬业好员工》十大典型之一的陆建新、中宣部重大典型翟筛红、王华、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周予启等一批人格化先锋群像。通过这些先锋的事迹,让《中建信条》、《十典九章》深入人心,成为全集团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让积极履责和工匠精神成为所有中建人的普遍追求和自觉行动。
同时,中国建筑将品牌建设和管理提升融为一体。通过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导向驱动企业管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的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开展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提升整体品牌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通过推进统一的品牌形象,明确母子品牌关系,形成中国建筑的“品牌星系”。企业经营之道的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日益融入到“中国建筑”大品牌之中,保障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建设计、中建钢构等专业子品牌成为相关领域业主首选,中海地产连续13年品牌价值位居行业首位。
品牌之基
坚强实力和诚信履约是中国建筑的品牌之基。
19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建筑,就以在时为“华夏第一高楼”的深圳国贸大厦施工中的卓越表现“惊艳”了世界。在连续三次尝试滑模施工工艺失败后,中建人顶着压力,不气馁、不放弃,不停试验,第四次滑模,一举成功,最终创造了三天一结构层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为中国建筑塑造了“敢为人先”的品牌形象,开创了中国建筑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先河,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代名词,被人们津津乐道。时至今日,“深圳速度”依然是中国投资建设领域典范工程的称颂代名词。
此后,北京国贸中心、深圳地王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西塔……神州载人航天工程、大亚湾核电站、香港新机场、“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址、台山核电站、南京南站、哈大高铁……以及近期597米的天津117大厦、60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3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彪炳中国建筑行业史册,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标志。
2016年,中国建筑连续承接了中共六大常设展览馆、G20 杭州峰会会场及敦煌文博会主场馆等重大项目,承载着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深化中俄两国人民友谊、落实主场外交、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任务,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载体。三项工程均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的挑战。工程建设中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还要追求细节之美,项目体量大,施工环境差、施工条件恶劣。工程能否如期高质量的竣工,既是对中国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技术能力的综合考量,也直接影响相关活动的顺利举办和“中国建筑”品牌的塑造。
面对困难,中国建筑全力以赴“跑步”进场,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组建了由所属投资、设计、建设、安装、装饰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团队,运用全球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施工技术匠心建造,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项目设计建造的每个细节,用建筑讲述中华待客之道,克服“工期紧张、结构复杂、使用要求高”等重重困难,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创新技术,在中共六大常设展览馆项目采用“逆作法”施工,搭设全封闭的绿色暖棚,保证室内砌筑、抹灰、古建补砖的施工质量。以俄罗斯古建修复第一速度293天的时间完成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作;
——实现“零疏漏”,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体量国内最大、世界排名第二的G20杭州峰会会场改造,圆满完成我国外交主场的建设,并高效保障峰会期间的运维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应用“装配式建造+EPC”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建数字化平台,仅用8个月时间完成常规需要4年才能建成的敦煌文博会主场馆,创造了“敦煌奇迹”,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案例和成功实践。
作为国内最早“走出去”的投资建设企业,中国建筑以“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核心理念,凭着不打折扣的诚信履约能力,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国际合作方的绝对信任。
在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是一个挑战世界极限的项目。要在距地震带不到30公里的地方,建设高达265米的世界最高宣礼塔,并且按业主要求能够完好使用1000年,显然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项目。同时,嘉玛大清真寺还是阿尔及利亚复兴的象征,竞标过程受到阿国朝野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中国建筑能够在和欧洲、美洲、亚洲共计14家承包商或联合体的竞争中胜出,除了技术标和商务标综合评分第一名以外,“信任加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有困难的项目,找CSCEC”在许多国家建筑领域被深信不疑。把那些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工期要求紧的项目交给中国建筑,是许多业主的第一选择。
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
放眼全球,中国建筑已累计在海外129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近6000项工程,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建筑作为践行国家倡议的代表者与领先者,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已进入沿线45个国家开展业务,承建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是“一带一路”重点开局工程之一,吉布提港多哈雷码头项目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俄罗斯联邦大厦登顶欧洲第一高楼、肯尼亚内罗毕哈斯塔成为非洲第一高楼,印尼雅加达标志塔将成为东南亚最高楼,在中外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了埃及新首都项目、澳大利亚西澳省基础设施一揽子项目总承包框架协议等。
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中国建筑”品牌形象的丰碑。
品牌之路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打造伟大企业品牌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和创新发展。
2007年,联合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7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自此,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集团管控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有企业特质与上市公司监管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决策执行协调运转。持续提升资本运营能力,一系列并购、重组、分拆等举措增强了集团专业化、国际化的竞争能力,优化了市场布局,完善了产业链条。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传统建筑地产优势主业基础上,以城市综合开发、融投资建造、产融结合为主的运营形式创新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塑强,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努力探索整合系统内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运营能力,实现由“建房”向“建城”转变。
近年来,中国建筑在郑州、西安、贵阳、潍坊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其中的代表性项目——郑州滨河国际新城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色和功能布局等,定位为国际、生态、智慧城市,打造国际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城市商圈和城市品牌,项目自主编制了《滨河国际新城可持续指标研究体系》,并于2015年12月申报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现在,中国建筑聚焦平台化协调道路,打造城市区域整体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产业导入与运营等“N位一体”平台,互利共赢,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在城市综合开发领域的良好品牌效应。
科技创新也是企业品牌成长和壮大的重要牵引力,中国建筑打造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三大方向科研工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团承担的 8 项“十二五”科技研究国家级课题成果全部通过验收,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00多个立项项目中,中国建筑牵头6个项目、28个课题的研究,位居全国各行业申报单位排名TOP10 。集团获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奖”,25家所属企业被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建筑正在摆脱传统建筑行业的刻板印象,成为“高科技品牌”的一员。
全球百强最具价值品牌上升最快TOP10
2016年,中国建筑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实现新签合同额首次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4%,稳居全球同类企业之首;基础设施业务爆发式发展,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83%;海外业务快步向前,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美元。
依托良好的经营业绩,中国建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平均每年为120万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相当于带动约500万农村人口奔小康;“十二五”期间累计在18个省、市投资、承建了近3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中国建筑完成了86个项目建设任务。在天津港爆炸事故救援中,中国建筑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企业救援队伍,累计承担18个小区逾万户居民住宅的维修工作。在深圳滑坡事故抢险过程中,中国建筑投入设备百余台、人员千余名,承担起范围最广、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抢险任务;集团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公益捐赠等活动,编制并落实“精准扶贫三年规划”,确保集团帮扶定点扶贫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每年对外捐赠近5000万元......这一切,为“中国建筑”品牌注入了责任内核。
未来,世界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来说是品牌间的竞争。中国建筑将坚持走品牌化路线,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将创新、产品和运营推向极致,多方位开展强势品牌建设,打造世界投资建设领域的第一品牌,让“中国建筑”品牌成为展现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最为靓丽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