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来到事业部长沙绕城高速项目驻勤工作。项目部位于长沙县黄兴镇,是民国时期革命家黄兴的故乡,同时晚晴重臣左宗棠也长眠于此不远处。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县石门乡柏竹村,距离项目部驻址约4公里,在去项目工地的乡村公路旁即可见立于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于是,一次去工地途中,停车驻足,整理衣巾,拜谒左宗棠墓。墓区外有一铁门,没有上锁,可以直接推门而入。墓地规模较小,登数十级石阶后,即是左公墓所在。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墓的基座有两个石柱,上书:“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因时间有限,只看了看墓碑和题刻便匆匆离开。
得知左宗棠的名字是在中学时期,记得历史教科书里提及左宗棠大约主要提了两件事,一是其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一是收复新疆。查阅相关资料可找到左宗棠的简介。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上农人,谥号文襄公。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1885年病逝于福州,次年归葬于长沙石门柏竹村。柏竹的这块墓地,据说是左宗棠第一次率领楚军东进时亲自选定的。该墓位居山巅,周边苍松翠柏,东面河流,幽静开阔,的确适合身后长眠。
左宗棠墓的看门人名叫黄志清,我去的时候并未见到。说起此人,还有一段故事。据说1975年前后,一条战备公路途经柏竹,将左公墓园一分为二,牌楼拆了,墓道麻石也征用了,用于修路搭桥,墓园面积大大缩水,只剩下原先的十分之一,左宗堂尸骨也被人抛出。黄志清先生的母亲当年已逾花甲,信佛行善。她对儿子说:“清伢子,左大人是朝廷大官,有功于国。如今抛尸露骨,怕是阴魂不散哪。快去把土平了,把左大人的尸骨埋好,磕几个头,”于是黄志清遵从母亲之命将左宗棠尸骨重新埋好。1985年,在王震将军的指示下,长沙市政府拨款修复左公墓,并刻碑纪念,黄志清便一直在此看门。王震将军建国后主持过新疆的开发建设,想必对于左宗棠垂暮之年带着棺材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感同身受,英雄惜英雄吧!
左宗棠年轻时仕途不顺,直至约五十岁,才正式进入官场。五十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知天命”的岁数,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这时已经退休,归家养老了。对左宗棠而言,天命之年,他的官场生涯才刚刚起步。显然,机遇留给他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正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左宗棠不仅成为晚清所有重臣中仅有的三个封侯拜相者之一,更是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 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以垂暮之年亲自挂帅,收复了被沙俄支持下的匪首阿古柏占领长达十余年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成功地将沙俄阻隔在新疆以西,从而避免了俄国占领新疆之后,以此为基地进一步东侵。如果没有左宗棠力保新疆,一旦俄国从新疆出发沿着长城东侵,必将发生中俄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由于敌强我弱,中方毫无胜算,其结果很有可能使现在的新疆如同蒙古国一样,不在当今我国版图之内。
收复新疆后不久,法国侵略者在南方挑起战端。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自请赴前线督师,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福建军务,抱垂暮之病痛之躯,亲临福州布防,并组织“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病逝福州军中,谥文襄。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爱国之忧,感人至深!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时期之一,官场中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人如果不能趋炎附势或同流合污,就只能出局或者坐冷板凳。左宗棠从不理会这些官场规则,却并没有在政敌的攻击中倒下, 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极大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晚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能不说是奇迹。
和晚清诸多重臣一样,在复杂多变的时局下,左宗棠并不是一个单色调的人。他有立志报国、誓死收复失地的一面,也有镇压农民起义、毫不留情的一面。但是清朝后期,“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则让人看到了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就连中兴重臣曾国藩也曾评价到:“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归去,离左公墓不远。作为年轻人,我们一定要牢记前人所立之功、德、言,以激励自己的志向,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基础设施事业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