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 | 中建网群
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
公司理念
责任理念
文化长廊
六局建设报
杂志专刊
公司快讯
首页>> 和谐企业>>文化长廊
雨雾(柴艳飞)
发布日期:2013-03-07字号:[ ]

  在初冬的黄昏,走在一条湿润的街上,眼前暗黄的叶子飘落,墨绿的叶子依然幽静,路灯柔散地映着雨线,有人在伞下等红灯,有人在站台等公车,车子井然有序没有笛声,静静的建筑,轻轻的风,远处是雨雾。喜欢这细微的片段,悄然无声的美总是动人心弦,引人感触。一颗细微如丝的心,会时常感动于细微之处。
  雨雾,濛濛又潮湿,是细微的力量、寂静的力量。长久以来,也许太沉于这种细微与寂静,说不太多的话,在低调中潜行,总以为内心历练,长久平静就可以。渐渐地开始遇埂,在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清晰地表达、敞亮地展示自己。可是展示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和为人所知之外,还能有什么?是更多的机会?是让人觉得有更强的能力?一直不喜欢嘴上说得既天花乱坠又肯定的那种样子,不高扬自己的某一面,不掠夺别人的思想、兜着该兜着的事,以为只要把事做的尽量的善美比甚都强。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话语权如何如何重要,说自己的思想不但应该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也要让别人听进耳朵,更好的是能够作用于人,影响于人。诗人莫迪利阿尼曾说:“生活是少数人给多数人的馈赠。”他认为只有诗人和艺术家才拥有生活、懂得生活。是他们创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馈赠给没有生活也不懂得生活的同代人,是这样吗?现如今有太多莫迪里阿尼思想的人,太急于把自己的思想凌驾于别人思想之上,太急于把别人不经意间说出的思想拿去当自己的思想宣扬,而忘记了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忘记了差异化不是归一化。表达自己固然已变成了工作生活的必须,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但尊重聆听学习别人更是万里长路。其实,我们只需要如大漠孤烟般在广阔的空间自然地散发出来,便会有显现清晰的模样,和那个清晰的自己,不由分说的自己。
  追逐名人是一种年龄的符号吗?我不晓得。曾也因追逐名人而激动过,那时候算是年轻吧。有一次疯狂的记忆,至今犹新,还是学生时代的事。那年中华情来隔壁的大学,好多同学在白天混进了场子,我因有事而耽搁了时间,等赶回学校的时候整条街早已戒严,心情颇为丧气,和几个舍友一起找遍了挨着的教学楼,也都是禁闭状态。只好找了最薄的一堵墙,隔墙耳听。墙的一边现场沸腾、欢呼雀跃,另一边大家一浪浪地挤得紧,几乎要把耳朵贴到墙上去,按着心跳听隔墙之音。确是现场宏大版的“隔墙有耳”。当齐秦唱完一曲,大家都齐声地高喊“再来一个、来一个……”墙里的人都笑了,墙外的人是真心黯然啊,为求闻其声而来得疯狂、怜楚,再后来,运输院的办公楼有了绿色通道,大家爬到楼顶,远远瞟见聚光灯下的舞台,点大的人影,便满足不已。在楼台上顶着萧萧之风,激动听唱至夜半……现在想来,年轻真好,想怎样就怎样,要多少激情就有多少激情。
  现今,关于名人已变淡薄,更多的会去思考,在这一个有雨的下午,赶车去听小鹏的《我们为什么去旅行》。对于这么一个旅行了几十个国家的背包客来说,他的所见所闻与所想在某些方面令人深思。我突然不羡慕去过多少多少地方的人,不去向往别人的生活。世界那么大,重要的不是你去过哪里,见过些什么人,欣赏过多少风景,而是通过见闻遇见自己,那个内心清晰的自己,进一步知道自己往后该注重哪些方面,该走向何方。想要看见更多的世界,看到更多的细微,不是一个追求,一个决定,而是一种心思和一种眼力。我们应该主动地去体验生活,让自己遗愿清单里的项目越来越少。打通巴别塔,尊重、去包容、去爱,那都是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爱是一个圆,传递一份爱,总有一天会有一份关爱回报到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谷,最深的黑暗是在十字路口时,对未来的不确定,而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就一定要穿过茫茫黑暗。有心人能真懂这些话的深意,只是他是职业旅行人,可以抛开很多东西,毫无顾忌地走去想去的地方。我们是普通人,但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国际视野,用自己的方式去追逐向往的事,追一步算一步,这样便好。
  时间总是推着我们前行,我们在雨雾中前行。可是该如何前行,当在某个时点停下来,无论往前、往后看都可以内心平静而从容。也许没有一个四海皆准的模式,但是总有一个自己能把握的方向!
  在一个微雨似雾的晚上,在公交车暗淡的光线里,看龙应台的《目送》,抬头间,见斜座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有点抖兢地捧着书,透过老花镜在专注地阅读。倏然一种情绪凝固。他多么像龙应台笔下孤单老人的形象啊,莺飞草长的年岁早已远去,他依然爱书、读书,于他自己那是一种心力,于别人那是一种感染力。在这商业化的世界里,充满着文艺浮淡的气息。大量的作品涌上市面,作为一个读者,却没有多少可选之书,不由得更多地去关注港台文人的作品。或许是偏颇了一些,总觉得港台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崛起方面显得更有力量一些。作家韩少功曾表达过担忧,大致的意思是说:每天几乎都有20多部的作品在诞生,泥沙俱下,数量极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如今这个时代,整个文学界都感到了茫然,不知道革命的曙光何在。文化界处在历史的暧昧期,文学之光恍然、灰色而不知所措。没有一个真正感召、引领思想的作品出现,没有一部作品能如《红楼梦》那般让人看到文学之巅的光芒。也没有民国时期的文思涌动、生机勃勃的气象。到底文学的革命在哪里,该走向哪里,怎样才能创造优秀的中国文学,都是当今面临的一大困局。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切身感到了文学之路似乎进入了黑夜,对过多的商业炒作失望。到底黎明在何时,曙光在哪里?如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潮流什么时候会再现?诸如此类的担忧似乎让人多了一份惆怅。从这个角度上看,诗人莫迪利阿尼又似乎是对的,“生活是少数人给多数人的馈赠。”颠覆或飞跃之路需要历史的条件和机遇,而这些敏感和机遇只有少数人能才能被赐予,通常是少数人让多数人猛醒。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疑问,我们的内心亦充满了矛盾和疑问。也许,一切本就是这样,需要探索,需要矛盾和疑问。有了疑问、矛盾,我们才能更多更好地去品读理解,不再简单地看待人与物,而把眼光拉长,让视野呈广角,让生命绽放。(局技术中心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孟繁荣)
下一篇:陪送的快乐(武英杰)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中建六局纪委监督举报|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和减免房租事项信访联系人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22-24161600 传真:66310077 邮箱:cscec6b@cscec.com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八纬路219号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