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直沉迷于《杨澜访谈录》,看完杨澜对话吴秀波后,才发现他成名的时候快40岁,如今正值黄金期,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让无数女性为之痴迷,他自称是戏的孩子。
释小龙,幼时一直追看他的电影,《旋风小子》中我们没有过多关注那青春活力的林志颖和美丽逼人的徐若瑄,只是迷恋这个肥胖的可爱的小童星,动作如此矫捷,如今却只能在《星跳水立方》中看见他肥胖到已经失去明星光环的声影。
一个是大器晚成,一个是少年登科,命运却如此的大相径庭。究竟上天送给少年登科和大器晚成的人什么样的命运,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他们?
少年登科的人很多,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最年轻的总统;著名舞蹈家黄豆豆也成名较早,却远不及钢琴王子郎朗的11岁成名,娱乐圈和文化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名要赶早”,于是童星横空出世,10岁少年上《百家讲坛》,马子跃的故事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无法逃避的题材,神童似乎是对孩子的最大褒赞,然后事实又是什么呢?
曹冲称象的故事谁都知道,可是成年后的他却少有笔墨;女诗人薛涛幼时便技惊四座,可是孤独终老,桃花笺无人读懂;少年宰相甘罗之才,彷佛消失在成年;王戎识苦李,卧冰求鲤,沉香救母,这些幼时便成才的贤人们,成年后又是什么际遇。莫言曾经说过:“中国的人才折损在青年,消失在成年。”一些过早成名的孩子开始变得懒惰和傲慢,懒惰戕害了活跃的脑细胞,傲慢则树敌太多,少年登科注定了这批孩子会逐渐走向平凡的道路,因为他们成长的路上太多的阻碍。少年登科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它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束缚孩子成长的最大镣铐,各种压力蚕食了孩子原本快乐的童年,“仲永之伤”是很多人不乐见的,少年班里的天才儿童多数长大以后充满心伤,感慨自己的平凡和伤感别人已流逝自己却没有的童年,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孩子一旦有什么动向或者对什么特别感兴趣,还有一些只是取得一点的小成就,就被吹捧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于是,加速了“少年天才”变为庸才的进程。少年天才的折损不是自我损耗,而是这个社会“鲸吞蚕食”般让天才变为庸才。
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人一直籍籍无名,厚积薄发,直到命运抛出了一条长长的橄榄枝,他们才开始转变,这些人就是大器晚成型。我不想说姜子牙70岁收妖的例子,也不想说佘太君90岁挂帅的故事,我只是想举一些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例子,莫言在中年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还比列夫托尔斯泰和泰戈尔早多了。易中天人到中年才上《百家讲坛》,这些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实际上,我们不会单纯的以为这些人的运气真好,他们遇到了伯乐,可是如果他们不是千里马,会有伯乐来赏识嘛!
大器晚成的人喜欢蓄势待发,这也是是中国人一直很爱用的一个词,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国人的隐忍、坚韧、努力和勤恳,大器晚成的人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磨刀”,等披荆斩棘的刀足够锋利。于是,人生一片坦途。大器晚成的人,在人生的前半部,他们用毛笔书写人生,让人生画卷足够完整,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紧抓橄榄枝,顺势而上。大器晚成的人性格谦和,待人接物成熟,更多的是对一切的坦然,因为他们更喜欢随遇而安,看淡结果,对于命运的一切“馈赠”欣然接受,不管是喜是悲。人生的后半部,他们用积累和沉淀征服生活、事业甚至生命,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不会因为年少的一无所成而后悔,也不会因为现下的辉煌而得意忘形,得失淡然,他们更加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找准方向,没有太多的负担,心无旁骛,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太多东西失去,获得一点都是最好的结局,更不用说那么大的惊喜从天而降,但若要真心评价,那就是值得拥有,他们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再填充自我,“毕其功于一役”,等待爆发的一天。
少年登科其实不是灾难,因为他有着太多的天分,完全可以再攀新高,如高斯;大器晚成也不是悲哀,因为生命如此漫长,他还有很长的岁月实现自我价值,如平凡的你我!(华东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