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至新疆高速公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建筑承建的临河至白疙瘩段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境内,全长约200公里,由二局土木公司、六局桥梁公司、中建交通、中建铁路负责施工。
桥梁公司施工标段全长50公里,分三个工区施工,穿越山丘和戈壁、沙漠地带。这里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百里渺无人烟,生活资源匮乏,几乎与现代文明绝缘。桥梁公司年轻的项目管理团队执着坚守在大漠深处,在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以优质的履约始终领跑中建各兄弟单位,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去年开春的一场大风,把刚到京新高速公路项目做了一天工的20个工人,刮得只留下3个。中建六局近200人的施工管理团队,一年多来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除了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的皮肤外,这些年轻小伙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光头。刚刚理完发的项目安全总监贾洪军说,平时大家都是互相理,有些人甚至还学会了自己给自己理。
项目位于内蒙古阿盟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在这里交汇,距离最近的吉兰泰镇来回需要三个多小时。
去年7月,二工区生产经理项飞怀孕4个月的妻子到项目探亲。从银川开往左旗的路上话越来越少,到了项目驻地,翻越贺兰山时的惊喜已经荡然无存。
妻子临走时对他说,除非你换项目,要不我肯定不会再来了。
壮志未消
对于干了10年基础设施工程的史国良来说,从来没有因为施工缺水而发过愁,相反,往往总是因为遭遇水患而苦恼——他经历的松原第二松花江大桥、重庆鼎山长江大桥和武汉西四环项目均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但在去年年初,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被任命为中建六局京新高速公路项目三工区的经理,这是中建10个工区里面离水最遥远的一个工区。从此,史国良破天荒地开始了四处寻水的日子。
史国良不惜重金请来了常年在内蒙古地区作业的打井队。尝试着在沿线打了四口200多米深的井,钻头打断两个,一滴水也没有见到。打井队老板对他说,我不要你的钱了,你也不要再让我打了。
史国良放弃了打井的念头。驻地的生产生活用水要去40公里以外的矿上拉,来回一趟需要3个小时。即便这样,当地的井水也不符合饮用标准。在去年5月份组织的一次体检中,项目上60%以上的员工被查出身体氟、碘等元素超标。从大家的健康出发,项目的生活用水全部改成了瓶装矿泉水。
2015年腊月初,测量队作为“先遣部队”第一批抵达现场。队长张新平形容当时的情景,“满眼望去除了沙丘还是沙丘,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六个人背着百十斤的测量仪器和木桩,在沙漠里深一脚浅一脚地丈量完了50公里的线路。
他们曾经试图用导航仪去定位坐标,寻找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控制点,但是发现仪器里显示“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参照物,只能靠手中的图纸去辨认路线。往往天黑返回驻地的时候找不到来时的路——沙丘每天都在移动位置,走过的车辙过不久就会被风积沙掩埋。
一工区刚进场的时候,20多口人租住在一户牧民家里。牧民的生活用电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只能保证两台笔记本电脑同时使用。大家就把要办的事情先在纸上写好,然后打开电脑迅速处理,完事以后迅速关掉电源。
沙漠戈壁地区没有信号塔,站在地势稍高的地方才能接收到微弱信号。潘福元等人担当起了“通讯员”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每天轮流蹲守在信号断断续续的小山丘上,用手机接收来自各方的通知和文件,然后再跑到山下牧民家向同事传达。
在这个似乎一切都与现代文明绝缘的地方,中建六局却用最原始的工作方式接连创造了全线多个第一:第一个拉通便道,第一个完成标准化箱式房驻地建设,第一个建成梁场和搅拌站,第一个开始水稳层施工……
一举改写了中建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慢热”形象,项目经理霍立波说。
情怀不改
为了便于现场管理,中建六局总经理部和三个工区的驻地没有选在“繁华”的村镇,而是合理分布在了主干道沿线。
公司不远千里从沈阳运来了集装箱式临建用房,在沙漠里构筑了一个温馨的“世外桃源”。此前一直在私企工作的张新平坦言,从来没有住过这么“豪华”的板房。
项目党总支书记孔令军将驻地比喻为沙漠中的驿站,来来往往的任何一个京新高速参建者,在这里都可以喝上一杯水,吃上一口热饭。
从工友到牧民,这种家人般的温暖在中建六局50公里的沿线蔓延、传递。
沙漠地区夏日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度,“把鸡蛋埋在滚烫的沙子里立马就能熟”。中建六局在沿线施工点竖起了十几把遮阳伞,每把伞下都配备了绿豆汤和饮用水,作业的工人和来往的车辆随时都可以到伞下歇脚纳凉。
一工区为14公里的主干道修建了长达4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串联起了沿线十几户牧民的家。工区生产副经理梁隆祥说,项目还特地为没在主便道附近的牧民修建了支便道,便道通到了每户牧民的家门口。
牧民杨录元感慨自己一下子多了好几户邻居。“以前距离最近的一户人家,需要1小时车程,现在有了便道,十几分钟就到了。”在此之前,距离十公里以内的住户在这个地方都被称为“邻居”。
离一工区驻地最近的牧民魏文斌开起了饭馆,这个100平方米的板房是项目部用了一周时间为他免费搭起来的。“京新高速的建设为戈壁滩带来了人气,开饭馆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每天早晨7点,牟经兰和她的队友都会准时开着专门定制的自卸式环保车,往返于施工沿线回收被大风刮来的“白色垃圾”。一工区位于阿拉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进场之初,项目生产经理刘光辉就与沿线34户牧民和施工队逐一签订了文明规范施工协议。
牛羊不再因为吃“白色垃圾”而生病,牧民也不再担心施工影响自己的生活。一工区有近七公里的路段需山体爆破,在征地还没下来时,就得到了牧民提前进入施工区域打炮眼的许可,在没有伤害到一只牛羊的情况下全线第一个完成爆破任务。
中建六局施工用的深水井特意打在了离牧民家最近的位置,京新高速的建设者走了,牧民仍然能够享受到中建六局人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