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善良,即纯真温厚,和善,心地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上善若水,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心存善良之人,其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人生如水善为高。站在了善良的制高点上,就会视功名利禄淡如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会在困难面前挺起脊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会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无法“淡泊”,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亦是一种胸怀,事事计较、气量狭窄的人无法“淡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能有资格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品德高尚的人向往淡泊。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心态,尤为重要。
人生如水善为高。站在了善良的制高点上,就会产生水滴石穿的恒力。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事业才能成功,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造诣的人皆如此。
我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画,蜚声中外,独树一帜,他的诗也写得很好,朽永清新,可他的字却软弱无力。他决心把字练好,于是,便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天天练习,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练出了一手飘逸潇洒的好字,他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穿透了书法这块“顽石”使他的字与诗画一起被人们赞为“三绝”
水滴石穿还在于它具有目标专一的特性,不三心两意,大自然能这样做,它给了我们启示,我们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这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就,我国晋代大文学家左思,开始练习书法,不见成绩又改学弹琴,成绩依旧平平。有一次他听父亲对朋友说:“左思虽然年轻,但他的智力还不如我呢!”这句话使左思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于是他决心致力于文学,从此一心一意,不再彷徨、顾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写出了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如果后来左思不是像滴水那样把目标指向顽石,始终不渝地朝着一个目标奋进,而是东撞一头,西撞一头,那么历史上将会划掉他的名字,他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有名的文学家。
人生如水善为高。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人惊羡的英姿,也可以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决不能没有善良。离开了善良,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源泉。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芸芸众生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一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