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总被工作上的琐事扰乱心绪,周末的时间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沉淀一下自己,我读起了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我们中学里学的那篇语文课上的《项链》。时隔那么多年,这次读罢全文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感悟。
记得十多年前,语文老师给我们解读的最深刻的版本是“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极大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追求享乐的思想”。一直都是"乖学生"的我们,把这个主题牢记于心,一记就是十几年。可是在我们工作以后,尤其是有了那么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之后,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再去静静品读《项链》,我们至少还能看到玛蒂尔德在还债时的“自尊、坚韧、诚实守信”的一面,这些看似朴素和平凡的品质,是当今我们多少人所不具备的啊!
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为了一时的风光,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十年的苦役,这个结局显然是有点悲惨。可是这个悲剧不能完全归咎于虚荣,一个漂亮的女人幻想自己拥有漂亮的首饰、美丽的房子、嫁给一个体面的丈夫,这有什么错?撇开玛蒂尔德不说,就只说我们现在的女孩,这种思想既不不犯法也不过分,在我看来这也属于一个合情合理的“幻想”。可是,她没有那么幸运,命运让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家里没有像样的首饰,在出席舞会时只好去借一串项链,与其说她是因为虚荣,不如说她是出于一种社会礼节,总不能在那样盛大的宴会上那么寒碜,在各位名媛、贵妇面前“格格不入”,何况她本身的美丽配得上一串项链。这事如果发生在当今,假设我们有机会去参加一个社会名流的聚会,没准我们也会选择借、租,或者干脆直接在“淘宝网”淘一串假的顶替,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方法,或许你我都曾经用过。
项链丢掉后,玛蒂尔德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买别样的的以次充好,而是战战兢兢地和丈夫一起找了一家家的首饰店,买了和原项链外形几乎一模一样的珠宝去还债。玛蒂尔德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她几度担忧她的朋友会看出这个“替代品”,会嘲笑她。在巨额的债务面前,柔弱的她“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过着“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的生活,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偿清债务的代价是她和丈夫十年的青春和十年里每日辛苦的劳作。
读罢全文,我们再细细思考一下:设想假如玛蒂尔德愿意丢下债务逃跑,愿意转嫁富人,又或者愿意自甘堕落、像当今网络上的一些想出名的女人那样出卖身体,凭借她的姿色,根本就不用十年的苦行,她的债早就还完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她又是非常自爱、极度坚韧、极其诚实守信的。于是,赞扬、钦佩、感动,纷至沓来。
可小说毕竟是小说,莫泊桑先生的写作初衷毕竟是和我现在的解读是不同的,根源在于毕业五年后我所见识和经历的事情,复杂多了。单就“自尊自爱”、“欠债还钱”、“言而有信”这些方面来说,这些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根本用不着赞美和讴歌,可是在当今社会这些品质却是那么难能可贵,反思现在社会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五年来工作的历程中,我遇到过虚荣而不自尊的,遇到过谎话连篇的,遇到过言而无信的,更遇到过无端滋事、扯皮的,还有和我签完工程合同就跑的。真不知道现在的人,都是怎么了?或许利益使然,或许欲望使然,又或许社会把人性丑化了,丑恶的人性也把社会污染了。所以,再读《项链》,我们就觉得连玛蒂尔德都是那么清纯、美丽、可爱、不掺一点杂质了。
我想:中学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人性现状,给同学们好好的解读一下《项链》的双重教育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