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新月)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新月,即月初之月,它浅浅、窄窄的一弯,看上去极为纤弱,又低调地积累光辉、日渐成长,终成为皎皎之圆月。那初始的“一弯纤弱”,暗示的是未来的(十五)圆满。“新月”的意象取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徐志摩创办杂志《新月》之名亦取自此。关于杂志的名字,徐志摩曾说:“我们舍不得‘新月’这名字,因为它虽则不是强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新员工,亦可称为“新月”,刚到工作岗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就像那一弯小月牙儿,是纤弱的,有“怀抱未来圆满”之希望,然而到达“圆满”之彼岸,其间免不了有磕磕绊绊、泥泞坎坷。
新月之纤弱到未来之圆满,须有“归零之心态”。“归零”是《归零心态》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归零”即“空杯”。所有的计算器都有一个归零键,在完成一个计算任务进行下一个计算任务时,必须清零。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的人生清零。无论先前的人生有多大的成绩,不管学生时代有多么得出色,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环境,要按下人生的归零键,放下包袱,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带着一颗平常心、进取心去工作,脚踏实地,积极上进,融入团队。当知过度沉浸于过往的“掌声与鲜花”,是人生一口温柔的陷阱。辩证法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生:人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过往“清零”,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中超越自己,才能够尽可能多且快地汲取养分,才能够突破,成长。
新月之纤弱到未来之圆满,应有“当下之力量”。《当下的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一本书,书中有个小故事,可与大家共享: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故事虽有些“虚幻”,却告诉我们把握“当下”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所以,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当下。“当下的力量”同样代表了执行的力量,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经验:早晨,闹钟响了,关掉闹钟告诉自己,“再睡5分钟”,结果醒来再看却睡了2小时,慢慢地,坏习惯就养成了。“当下”则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在,将当下的决定立刻转化为行动,而不能拖拖拉拉,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当前社会,急功近利者有之,好逸恶劳者有之,好高骛远者有之,细想想,均是忽略了对“当下”的把握,须知未来的美好种种,无不是通过将一个个“当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渐积累而实现的。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没有积累“当下”的未来仅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
新月之纤弱到未来之圆满,要“不抱怨这世界”。《不抱怨的世界》是近几年的畅销书。书的核心观点是:“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不抱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胸怀。很多事我们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不要去抱怨。面对困难、不平,不要去抱怨,要学会释怀,胸怀并非天生,大多是被委屈、冤枉“撑”大的。工作中,也要有不抱怨的态度和胸怀,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工作中学做人,细节中学做事。抱怨不会解决问题,反而空耗能量,动摇军心,实在百害而无一利。
新员工,小月牙儿,心态归零,把握当下,常怀感恩,愿那纤弱的一弯,或早或晚地,可以怀抱未来的圆满。(局党委工作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