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的老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乌拉哈乌拉乡。兔年春节临近时,我俩合计好了,回到阔别几年的家乡过大年。
除夕的头一天,我们一大家子人穿戴的暖暖和和的,行程700余公里奔赴亲人团聚的地方。离老家还有几十公里的时候,我的目光迎着前方西斜的太阳,投向了公路南北两侧那有起有伏的广袤大地,收获后的黄褐色田野上不时有鸟儿啄食散落的美味,喜鹊和野鸡在车前飞来飞去的凑趣引路,仿佛欢迎每一位归家的游子,车上的人个个顿时兴奋了起来。
“乌拉哈乌拉”是蒙语“孤山”的意思。在乡政府驻地的北面有一座小山包,这块土地上居住着蒙古族、回族、汉族,虽然各民族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然而,欢天喜地过春节却是一致的。
遵循当地的习俗,要把赠给亲戚的礼品在年前送上门。我们不顾舟车劳顿,挨家挨户办妥这件承载着情意和祝福的事情。再回到自家的老院,进屋落座与家人唠家常。晚上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真是腰不酸背不痛腿脚不抽筋,怎一个爽字了得。
年三十儿大早醒来,天还黑着,看表已经7点多了。丈夫备好祭祀礼品,随同长辈及众堂弟一起去祖坟拜祭。女人不能去祭祀祖坟是当地的潜规则。我目送他们远去,心里默默地拜祭先人。他们回来时快中午了,大家简单的用餐之后,便在院门口挂上大红的灯笼,屋檐下拉起七彩小灯,然后开始用面粉打浆贴春联,就连鸡舍、猪圈、牛棚的门上也贴了大红的春联,牲畜们的角上扎上了红绳。屋里墙上贴了蕴含吉祥寓意的年画,炕上换了新毯子。下午开始张罗剁菜、切肉丁、和面、准备各种菜蔬及辅料。晚上我要一展厨艺,让劳累一年的长辈们休息一下。忙的一身汗,堂弟跑到院子里从一篱盖下拿出“蒙牛”冰砖给我。这里天气寒冷,一般都将需要冰冻的食品直接放在院中这个天然超大冰柜里就行,这里民风淳朴,大可不必担心被他人窃取。关牲畜们的门上只是象征性的挂上锁,主要是免得牲畜拱开门到外面溜达。
明亮柔和的灯光给除夕之夜增添了色彩。晚上我和丈夫各露一小手,加上提前炖好的公鸡、牛肉、羊肉、猪肘等等一共四盘八碗,摆放在炕桌上,寓意着四平八稳的度过12个月。我们斟满了酒敬给长辈后,开始了年夜饭。我和丈夫很幸运的吃到了包着钢镚的饺子。饭后按照风俗梳洗干净换上新衣,围坐炕上边吃零食边看春晚,大家被黄宏的小品逗得哈哈笑个不停。临近午夜,村子里响起了鞭炮声,堂弟们也急不可耐的点燃了早已摆在院中的鞭炮,鞭炮和礼花打破了夜的宁静,在黝黑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及空旷的四周衬托下,声音似乎格外的大,礼花也显得分外炫目。待鞭炮燃尽,又燃点起用胡麻杆堆起的火堆,全家人围着火堆烤着手,并且正反向各转三圈,喻为烤旺火,取意来年兴旺,转来好运与健康。
初一一早各家开始相互走家访舍的拜年,不像城市仅发短信拜年,这里无需敲门,到谁家都是自己推开院门挑帘进屋,坐在炕上面对面的说着吉祥祝福话,路上遇见相识或不相识的也是相互问好,这样的拜年滋润着人与人的心,积淀着家与家的情,也显现出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
村委会请来的“二人台”戏班子在午饭之后开始表演,这是内蒙古一带的民间戏曲,唱腔高亢之中透着些许委婉。我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从观众洋溢着幸福满足的脸上看到了他们难以言表的欢愉,受人们的感染我也融入其中,使劲的鼓掌叫好。
连日来,我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富有农家风情过大年的氛围中,暗忖着,明年再来这里过大年,还想到,要是能在这里度过正月十五那就更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