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举国悲痛。进入7月,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噩耗传来,举国哀悼,全国各族人民又一次陷入巨大悲痛之中。同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强震并波及津京,损失惨重。
记得同年9月的一天,湖北省第一建工局组干处副处长于慧民找我谈话,得知受国家建委和湖北省建委的指示,局要抽调部分施工队伍赶赴天津支援抗震救灾,局机关也要抽调人员组建指挥机构,其中由我做秘书工作。我当时在局团委任干事,女儿还不到10个月大。爱人在安装公司加工厂当钳工,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局党委副书记张兰祥和于慧民处长,局团委副书记王士洪等领导同志到我家做我爱人的工作,爱人讲绝不拖后腿。兰祥书记说没想到你爱人的工作根本不用做,一说就同意了。
1976年9月底,由局党委副书记王树本带队一行6人从十堰出发赶赴天津。10月1日在北京宽街局留守处过的国庆节。10月3日赶赴天津市汉沽区招待所临时办公。
汉沽、宁河一带震损严重,一片废墟。市内不少建筑和工矿企业也急需修复重建。看到当地居民那一双双渴望救助的眼神,我局援建职工一到驻地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抗震救灾中。
回想那难忘的抗震救灾日日夜夜,我觉得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六局人纪念和传承。
一是能征善战、艰苦奋斗是六局人的血脉基因。
六局主要是由建国初期建工部直接领导的(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二师集体转业)几支南征北战的施工队伍分分合合组建而成。能征善战、艰苦奋斗是其优良传统。当时接到指令后不到一个月,3000余名职工就抛家舍业连同设备物资分期分批从十堰赶赴汉沽、宁河。最快的第一批600名职工当年8月就进驻天津重型机械厂投入施工。
援津抗震救灾的二公司部分施工力量主要负责汉沽区建设。四公司部分施工力量主要负责宁河芦台镇(宁河县政府所在地)及市区部分工业企业的修复重建。机运公司一个处、安装公司一个队配合施工。
刚刚进入施工现场的职工队伍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但职工无惧困难,在蓟运河堤坝和空闲地很快支起帐篷,搭起了临建。到了深秋时节,凉风刺骨,白天紧张施工,晚上常常难以入眠。76年11月初的一天,我曾到四公司在芦台的一个工地义务劳动。一位瓦工老师傅开玩笑地对我说:“白天还好,晚上就当“团长”了。我说大伙辛苦了,他说没事,晚上喝上二三两,一觉就到天亮了。工地还流传一首打油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10天不洗澡,不怕虱子咬。从中可见当时职工拼搏奉献、乐观向上的感人情景。
在紧张的抗震救灾施工中,我局职工不计时间,不讲条件、不谈报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经常昼夜施工。还广泛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一支支生龙活虎般的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各个工地。76年中秋节晚上,宁河县委书记看到四公司职工仍在工地紧张施工十分感动,当即派人送来月饼和水果表示慰问。
二是干群同心、同甘共苦是六局人的历史传承。
1976年10月初到达汉沽,住在区招待所的简易帐篷里,当时天气逐渐寒冷,帐篷里苍蝇很多,有时睡觉冻得半死的苍蝇竟掉到脸上。湖北省建委主任马书荛从武汉带队到天津慰问我局援建人员。当时也和我们挤在帐篷里。我对马主任说对不住了,马主任笑了笑说这条件就不错了。
湖北省第一建工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由局党委副书记王树本兼任,副局长于坚、局党委政治部副主任盖清海任常委。指挥部下设政工、生产、行政后勤组及办公室。76年11月初在汉沽区蓟运河畔搭设了几栋活动板房用于办公和居住。
树本书记和于坚副局长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清海主任及各组负责人也都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大家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年龄大小,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努力工作,都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和树本书记在津抗震救灾期间朝夕相处一年有余,深切感受到了革命老前辈的优良作风。他平易近人,作风朴实,没有一点官架子。当年树本书记虽已年过半百,身上还有日本鬼子留下的枪伤,但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每次在工地赶上饭口,总是吩咐我借碗和筷子和一线职工一样排队打饭,从不搞特殊化。我当年二十几岁,每月粮食定量仅28斤,有时还填不饱肚子,树本书记有时还把他碗里的饭拨给我吃。后来他见到我爱人还让她多给我寄些粮票。
树本书记患有胃下垂,平时很少喝酒,遇到高兴事也喝上两口。记得76年10月底的一天,树本书记从市里开会回来对我说:“四人帮”被抓了,晚上喝点小酒庆贺庆贺。由于建筑行业特点,职工常年在野外施工,风餐露宿,不少职工都喜喝酒。二公司(当年为102工程指挥部五团)在十堰就曾有个“酒团”的绰号。职工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工地晚上不加班时经常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大伙你说我唱,天南海北侃大山好不热闹。
经过两年多的抗震救灾,汉沽、宁河以及市区震损严重的工矿企业旧貌变新颜,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一栋栋、一座座抗震八级的工业厂房、机关办公楼、医院、学校、影剧院及居民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我局抗震救灾工作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称赞,为1979、1980年大批施工队伍陆续进津并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后更名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