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1岁的我毕业后跨入了中建大门,那时的中建刚刚组合建5个年头,是一个顺应经济体制改革而成立的充满活力的“国字号”建筑业集团。25年,弹指一挥间,在企业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下,我成长为企业中层管理者;中国建筑也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和中国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可以说,我的成长进步与中国建筑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回望25年乃至30年,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创新引领了中国建筑的跨越发展。
中建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科技创新。
管理创新。中国建筑的组建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进行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本身就是国家新一代领导人思想创新的体现,中国建筑的诞生伴随着由完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大潮并且立于潮头。中建集团的历届领导层都坚持以思想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与时俱进,摒弃墨守成规的旧观念,顺应时代和改革发展潮流,成为建筑业寻求发展思路的领跑者,一直走在通过管理创新做大做强国有建筑企业的前列:从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到定额管理、从推广鲁布革经验的项目法施工到精细化管理、从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实行风险抵押、从导入CI战略到构建企业文化、从实现“一最两跨”到实施“五化”战略等等,无不体现中建人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的智慧。三十年一路走来,没有中建人的敢于竞争、善于创新,中建集团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成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和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并且稳居世界住宅工程建造商第1名;就不可能抓住机遇成功上市;就不可能使中建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里由2006年的第486位迅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147位;就不可能在国资委公布央企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连续获得A级。
经营创新。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筑业任务有国家分配,不愁无米下锅。中国建筑集团的组建,成为我国第一家被完全推向市场的“国家队”,而且实行“拨改贷”后,中建真正成了既不占有国家投资也不占有国家自然资源和经营专利、既没有行业保护也没有地方保护的完全竞争性企业。虽然没有“靠山”和“拐杖”、没有保护和垄断,但是中建人抛弃幻想和“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创新经营思路,降低成本练好内功,把现场当作市场来经营。通过在商潮大海里搏杀,中建较早地练就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本领,通过高品质管理、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实现低成本经营市场,逐步成长为开拓建筑市场的强者,经营业绩硕果累累,打造了响当当的“中国建筑”品牌。相比之下,个别当初与中建所属部分企业实力相当的同行(特别是部分地方企业和专业化较强的企业),在行业保护或地方保护的作用下,虽然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严寒一样,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而不能做强做大,有的甚至破产、被兼并,销声匿迹了。
科技创新。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的门槛较低,一般的工民建项目也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但是,中建人30年来之所以保持一流企业标准、傲视群雄,依靠的不是在一般项目上与同行竞争,而是瞄准“高、大、精、尖、新”工程,并且通过科技创新与攻关,实现项目的完美履约。而且科技创新与领先的优势是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比如超高层建筑,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国贸到本世纪初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再到去年中标的高660米118层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层之最非中建莫属;比如代表中国建筑业最高水平的奖项“鲁班奖”,中建已经拿到166个,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在所有大型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比如科技成果,到现在已经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60多项、国家级工法100多项、各类专利等知识产权600多项,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这些荣誉、成绩、成果,都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科技创新成为中建实现跨越发展、保持领先优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古人讲“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中建正值风华正茂的时代,成熟、稳重,既有的成绩为谋求更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创新精神应该是永恒的,相信中建人将继续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与时俱进,按照“央企一流、行业排头”的要求,快速推进“五化”战略,实现中国建筑新一轮的跨越发展,打造百年老店。
|